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任正非:干部通过不断地循环,就能防止内卷化,也就没有荷兰病。
2025-08-12

干部要会走动,心不僵,事就不会死,世道也就能常新。

在村口的老槐树下,夏风缓缓,树叶摩挲作响,像是老天爷在轻声絮语。有人问我,干部为什么要不停地循环?为什么这事和内卷、荷兰病扯到了一处?我笑了,指着脚边的流水说,你看这水,倘若堵着不动,三日便会发臭;若是日日流淌,千里之外也能滋养田畴。干部若是一处不动,像是固守在一张椅子上,久了,眼光、手段、心性都会生锈。这锈,便是内卷的起点,人人忙得团团转,却无新路可走,力气都耗在彼此间的角力上。而所谓荷兰病,不过是另一种“锈”,资源过度依赖,思路固定不变,最终让一地的生机萎缩。

记得小时候,村里换生产队长,老人们总说,要常换,常走动,才不至于偏心、懈怠。换得勤了,不是为了折腾,而是为了让人常在新的环境里打磨心智。干部也是如此,若能在不同岗位间轮转,见识不同的人情与局面,心胸自然会开阔,决策的眼界也不会局限在一隅之地。若不动,便像是种在花盆里的树,根须无法伸展,叶子再青翠,也终究长不成参天之姿。

人世间的许多病,都是静出来的。静得不该静,便成了惰性;静得失了灵气,便成了苟安。干部要防的,就是这种不动的病。古时将军出征,常换营地,不只是战术,更是养兵之道,让人心不滞于一处,脑不困于一策。治政如治军,循环便是流动,流动便是生机。

然而,这样的道理,光用嘴说是枯的,还得用身去走。走过不同的乡村,才能看见何为因地制宜;走过不同的行业,才能明白何为互通有无。干部的脚步若是被办公桌捆住,耳目所及只剩报表与文件,那就容易陷入一种假热闹——上下一齐忙,却忙在细枝末节,成果只在纸上闪光,落地时已无半分热气。这,便是内卷的影子。

我曾在西北的一个小镇见过一个县长,三年内换了五个岗位。有人说他不稳定,他却说,水只有流过不同的河床,才知道哪处泥沙多,哪处石头滑。这样的干部,手上的地图不是纸做的,而是走出来的;心里的账本不是数字做的,而是人情做的。他所做的事,不是单一的一条线,而是多条线之间的织网,灵活又稳固。

有一天,我忽然明白,循环不是为了绕圈子,而是为了破圈。我们总怕动荡,却忘了,动本就是生命的常态。树叶要在风中摆动,河水要在石间奔涌,干部要在岗位间行走。只有这样,心才不会死,手才不会钝,政才不会腐。

顿悟是在傍晚的河堤上来的。那天,我看见几个孩子用竹竿引着水渠,把一条被堵的支流重新放出来。水花一跃,像是久困的鸟冲向天际。那一刻我才彻底明白,所谓防内卷、防荷兰病,不过是让水一直有去处,让力一直有方向。干部轮换,就像是替这条河掘一个新的口,让水不至于憋在原地发闷,让能量有新的出口,不至于在同一个地方打转到枯竭。

我想到,内卷是人的心困在小圈子里,各出各的力,却都堵在同一扇门口;荷兰病是国家的经济困在单一的依赖中,资源越多,反而越惰。干部的循环,是破这两种困境的钥匙。因为人一旦走动,就会遇见不同的风景,接触不同的问题,看到不同的解法。新鲜感会激活心智,困境便会有破口。

归根结底,循环之道,不在于换了多少岗位,而在于心是否真的流动。若是换了地方,心却还守着旧的眼光与脾性,那和原地踏步并无二致;若是即便不换地方,心却常常走出去,与人交流,与事碰撞,那也是一种循环的境界。但在制度中设下轮换,便是给干部的心一个外力的推动,让流动不只是自觉,更是必然。

明理之后,我再看干部的循环,就像农人看四季的更迭。春要播种,夏要锄草,秋要收割,冬要养地。每一季都不同,每一季都不可或缺。干部在循环中,便像在走四季,每到一个地方,便是新的季节,有新的劳作,也有新的果实。如此一来,内卷无处安身,荷兰病无从生根。因为活水常在,生机不息,人的心与政的势,皆在流动中焕新。

世事如水,水若停则生苔,水若流则清澈。干部如水,须流过不同的河道,才能知道如何滋养更多的人家与田野。人心如田,翻一翻,松一松,方能让种子生根。走动是翻土,循环是播种,流动是养分,最终都是为了让土地长出丰收的麦穗。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活水源泉》丰子恺著,浙江文艺出版社,ISBN: 9787533942596。书中用平易的笔触,谈人生流动与心灵常新的重要性,与此文所谈之意颇为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