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任正非:我们的产品和服务要朝着“德、日产品终身不坏”的方向前进。
2025-08-12

东西要做得好到让人一辈子都舍不得换,这才算真本事。

我常在集市上看人挑东西,有人拎起一个铁壶,问摊主能用多久,摊主拍拍胸脯说,用到你孙子结婚都不坏。话说得不响亮,却像一记重锤敲在心口——原来好东西,不在于新不新,而在于耐得住时间的磨。如今人买东西,常常想着快,想着便宜,想着下次换新的更漂亮,可是心里却也知道,这样的物件是用不久的。真正的匠心,是想着做出能伴随人一生的东西,哪怕几十年后,人已老去,物却依然如初,甚至因岁月而更有光泽。

我见过德国的机械,外形简朴,没有多余的花饰,却能在车间里日夜运转三十年;我也见过日本的茶壶,泥色暗沉,壶盖与壶身的契合严丝合缝,用手一抚便知是匠人之心浇筑而成。它们的共通之处,不是追逐短暂的热闹,而是用时间做朋友,把品质种进每一寸细节里。那是一种修行,修的不是表面的光鲜,而是骨子里的坚韧与真诚。

说到这,我想到修行人的心境。人若总是急功近利,就像市面上那些只求卖得快的物件,看似热闹,实则轻薄,不堪岁月的试探。修行人是不同的,一颗心,要经得住风雨,要沉得下气,要在岁月中生出更深的定力。产品也是如此,要朝着“终身不坏”的方向去,这不仅是工艺的追求,更是心性的体现。因为能做出这样的物,必然是在每一道工序中都注入了全心的诚意,不肯偷懒,不肯苟且,不肯为眼前利益牺牲长远。

然而,路并不容易走。市面上有太多声音在催促你:快出货,快更新,快占领市场。这样的节奏里,静下心打磨一件能传世的产品,似乎成了奢侈。但我知道,那些能耐住性子的人,终究会留下与时间同在的作品。德国和日本的经验告诉我们,耐用不是偶然,而是制度、文化、工艺、理念长年累月的积淀。那背后是无数双手的专注,无数个夜晚的试验,无数次推倒重来的勇气。

顿悟是在一次修壶的经历中来的。那是一只祖传的紫砂壶,壶嘴有了裂痕,主人舍不得丢,送来让我看看能否补好。我在灯下仔细看,壶身的细密纹路像老树的年轮,岁月在它身上留下的不是破败,而是深沉的美。补好之后,主人双手捧着,眼里有光,说这是父亲留给他的,泡茶的香味,是童年最清晰的记忆。那一刻我明白了,所谓“终身不坏”,不是冷冰冰的耐用,而是让物品与人的生命交织,让它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成为记忆、成为情感的载体。这样一来,它便不再是单纯的“物”,而是有了灵魂。

这也让我想到,一个国家的产品若能承载这样的精神,不仅赢得的是市场,更是尊重与信赖。德国产品的严谨,日本工艺的细致,都是一种文化的外化,是对时间的敬畏,是对人的尊重。他们不是为了让你不停地买,而是让你用得久、用得安心。这样的产品背后,站着的不是一个工厂,而是无数代工匠的心血和一个民族的信念。

所以,当我们说要朝着“德、日产品终身不坏”的方向前进,不只是学习技术,更是学习一种做人做事的心法。那是一种不被浮躁的潮流左右的坚持,一种在纷扰中守住本心的定力,一种愿意为别人长远利益而暂时放慢脚步的胸怀。修行也是如此,不是求一时的显化,而是一步步稳扎稳打,直到根深叶茂,风来不动。

最后我想说,“终身不坏”并非只在物上,也在人上。人的信用若能如同这样的产品一般经得住考验,人的品德若能像这样的工艺一样代代传承,那么无论是在商场还是人生路上,都会被信赖与敬重。做物如做人,做人如做物,外形可以朴素,但骨子里一定要坚韧、真诚、无愧于心。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匠人精神——日本工匠的传承与坚守》【日】池田纯久著,中信出版社,ISBN: 9787508677236。本书详述日本工匠文化与长期主义的生产理念,与“终身不坏”的方向不谋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