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公司的精神就是以自我批判为主,批判为辅。
2025-08-12
真正的进步,是敢先照镜子找自己的错,再去提醒别人。
很多人谈批判时,总是先想到别人:他哪里不对,他做得不够好,他该改一改。但若只习惯拿着放大镜看别人,却很少拿着镜子看自己,那么批判就成了指责,改进就成了空话。一个团队、一个公司、甚至一个修行团体,要想保持活力,最重要的不是天天互相挑毛病,而是人人先学会自我批判,把自己能改的地方改好,再用建设性的态度去补别人不足。
我曾见过一位老匠人,他做木活儿几十年,从不让徒弟第一时间挑他的错。他自己做完,总会先反复检查一遍,把不合眼的地方打磨好,然后才把活放到众人面前,让大家提意见。有一次我问他,为何不直接交给徒弟挑刺,他笑说:“先批自己,才知道别人说的对不对,也才有心服口服的勇气。”他的这句话,让我第一次明白,自我批判不是谦虚的姿态,而是一种修正和防护的本事。
承着这个道理来看,一个组织若没有自我批判的文化,就像一条河没有源头的自净能力,只能靠外力冲刷,久而久之水会发臭。外部批判固然有价值,它像是河岸上的人看到水里有杂物时的提醒;但水能不能保持清澈,更多取决于它源头的自我净化。自我批判是一种自我更新的能力,它让团队在外界风浪来之前,就能先修补自己的船板。批判他人则是补充,是在自己看不到的地方由别人来提醒,但它必须建立在自我批判的基础上,否则就会变成互相推责。
修行的世界里,自我批判更是日课。佛门中讲“日三省”,不仅是对行为的反省,更是对内心的审视。今天我起了多少妄念?今天我是否因一句话而伤人?今天我是否在面对困难时退缩?这样的自问,让修行人即便外界一片赞美,也不迷失在虚荣里;即便外界一片指责,也不盲目自卑,因为他知道自己哪里做得不足,哪里需要改进。而外来的批评,则像风铃上的风,提醒你还有一些角度未曾留意,但不能取代你每日的自省。
顿悟往往在一次真正的自我批判之后到来。我记得有一次在项目复盘会上,我原本准备先指出别的部门拖延的责任,可在发言前,我先回顾了自己团队的流程,结果发现我们交付的文件里也存在漏洞,才导致对方延误。于是,我在会上先道歉,说明我们的失误,再谈如何调整。那次会议意外地顺畅,对方没有防御心,反而主动提出他们的改进建议。后来我意识到,自我批判就像开门迎客,门先开了,交流才会顺畅。
一个公司若人人习惯自我批判,气氛就会变得诚实透明。没人怕承认错误,因为大家都知道承认是为了进步,不是为了被惩罚;没人急着推锅,因为每个人都先从自己出发。这种文化一旦形成,外部批判就成了锦上添花,而不是救命稻草。反之,如果自我批判缺失,只等别人来批评,久而久之就会形成防御和掩盖的氛围,问题会越积越多,最终压垮整个系统。
明理之后你会发现,“以自我批判为主,批判为辅”并不是一句漂亮的口号,而是组织长寿与个人成长的底层规律。自我批判像是每日的打扫,把屋子保持干净;批判他人像是偶尔请朋友来看看,是否还有遗漏。主次一旦颠倒,就会变成家里一片尘土,却忙着指出别人家窗户没擦干净。修行人心中常记:先修身,再齐家;先省己,方能言人。
合十
如夜话,至此
推荐阅读:《自省录》
作者: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年
富兰克林在书中记录了自己一生坚持的十三条修身准则和每日自我反省的实践,正是“自我批判为主”精神的真实写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