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任正非:是金子在哪都发光,是人才总会脱颖而出。
2025-08-12

金子不怕埋在泥里,终究会自己发亮。

人常说,是金子在哪都发光,是人才总会脱颖而出。听来简单,却藏着几分误解,也藏着几分真理。世人眼中,金子是纯净的、珍贵的、人人识得的,可现实中的金子,往往一开始并不闪耀。它可能埋在泥土里,蒙着灰,甚至与石块混在一起,无人多看一眼。人才亦如是,不会一出生就被高高举起,而是要在岁月的河流中沉淀,在磨炼的石磨下打磨出锋棱。只是,那份真实的价值,不会因为被埋没而消失,不会因为暂时的寂静而减弱。

然而,许多人误会了“发光”的含义,以为发光就是立刻被看见、立刻受重用。其实真正的发光,往往是一种内在的光,先温暖自己,再照亮四周。它不是急于炫耀的火花,而是经得住长夜的灯芯。一个有本领的人,在困境中能不灭志,在平淡里能不荒废自己,这就是发光的开始。等到时机合适,那光自然会穿透尘埃,被人看到。

我曾遇到过一位老人,他年轻时在偏僻山村教书,十几年里无人注意,连学生家长都觉得这不过是一份糊口的差事。但他自学数理,写下厚厚的笔记,耐心教每一个孩子,甚至连夜为学生削铅笔、改作业。他说,自己不是为了被看见,而是因为“该亮的地方,不亮对不起自己”。后来,他的学生中有人考上名校,有人做了科学家。多年之后,这位老人被邀请到城里领奖,人们才惊讶地发现,这位“普通教师”原来是个无价的宝。那时他笑了,说:“我早就在山里亮过光,只是你们没来而已。”

所以,真正的发光,和你身处何地无关,和你是否被赞扬无关。它关乎你是否愿意坚持打磨自己,不在意一时的埋没,也不焦虑短暂的沉默。金子不会因为在矿里待久了就失去金色,人才也不会因为暂时无人识得就失去价值。关键是,你是否愿意在无光的地方,也守住自己的光。

顿悟往往是在某个被忽视的角落发生的。你可能一开始相信,只有站在舞台中央才算发光,可有一天你发现,舞台背后的工匠、灯光师、音响师,也都在默默发光,只是那光不刺眼,却不可或缺。那一刻你明白,发光不是炫耀,而是用自己的力量成就价值。即使没有掌声,你也在完成一件重要的事。这份心态,才是“在哪都能发光”的真义。

修行者看人,不只看眼前的光,更看那光背后的火。火要能耐得住风吹雨打,要能在潮湿中保存热,要能在孤独里保持明亮。金子也要经过锻炼,才能在炉火中去掉杂质。人才也是如此,能力是矿石,品德是火炉,意志是铁锤。没有这些,纵然再亮,也不过是转瞬的反光。真正的光,是历尽淬炼之后,依旧稳稳地照着前路。

当你明白了这一层,就不会急着证明自己,不会因为短暂的黑暗而怀疑自己的价值。你会专注于磨炼,专注于把自己炼得更纯、更亮。你会明白,发光不是目的,价值才是根本。金子放在柜子里,也是金子;在泥里埋着,还是金子。区别只在于,你是否足够纯净到,即便没人挖掘,你也不褪色。

等到某一天,你的光与别人的需要恰好相遇,那便是脱颖而出的时刻。这个“脱颖而出”,不是偶然的运气,而是必然的结果——你早已准备好了,才配得上那个被看见的瞬间。那一刻,你才会真正理解,这句话背后并不是鼓励你等着发光,而是提醒你要先成为真正的金子。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作者:高铭,新星出版社,2010年出版),书中通过真实访谈展现不同个体内在的独特光芒,提醒人们价值有时并非立刻被理解,却终会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