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五、六类国家和地区的生活环境要达到瑞士富人标准,工作环境要向欧洲看齐。
2025-08-12
生活和工作的标准,决定了一个地方能走多远。
当我们谈到让五、六类国家和地区的生活环境达到瑞士富人标准,工作环境向欧洲看齐,这并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对未来的深刻期许。瑞士的富人生活,代表着高质量的居住条件、整洁有序的公共空间、完善的医疗教育体系、尊重隐私与安全感的社会氛围;欧洲的工作环境,则是指高效、合理、注重人的尊严与创造力的劳动制度。这两者结合起来,其实是一种人本理念——让人活得有尊严,工作得有价值。这样的目标,不是空中楼阁,而是需要全局筹划、一步步走出来的修行之路。
修行者明白,环境改变人,制度塑造心。生活环境是人心的基石,当一个人每天回到家,看到的是干净的街道、静谧的夜色、安全的社区,他的心自然会安稳;反之,如果生活环境中充斥着噪音、混乱和不确定感,人心就会变得浮躁、急切,甚至不再相信长远规划。工作环境同理,一个人若在尊重与信任中工作,生产力与创造力会自然迸发;若常在压抑、剥夺与无序中劳作,再好的天赋也会被消磨殆尽。
我曾走访过几个不同国家的社区,瑞士的某个湖畔小镇让我印象极深。那里不是富丽堂皇的奢华,而是自然与秩序的融合——公园的草坪修剪得恰到好处,街角的咖啡馆安静温暖,居民可以放心让孩子在巷子里玩耍。与此同时,在欧洲的一些公司办公室里,工作不以加班为荣耀,而以结果与效率为核心;员工有足够的休息时间,管理者愿意倾听不同声音。这种结合,创造的是一种平衡的生活方式:既有生活的温度,又有工作的尊严。
顿悟常在比较之中生发。很多人以为,富人生活标准和高效工作环境,只是高收入国家才能享受的特权。但修行者知道,真正的差距不全在金钱,而在理念与执行。一个街道能不能干净,不一定取决于财政多富,而取决于管理是否细致、居民是否自觉;一个公司能不能让员工在高效与轻松中创造,不一定取决于资金规模,而在于制度是否公平、领导是否有格局。这意味着,五、六类国家和地区的提升之路,不是单纯模仿富裕国家的外表,而是内化其精神——把“人”放在设计的中心,把“长期”放在发展的方向上。
在这样的目标下,生活环境的改善不仅是修路建房,还包括公共服务的可及性、社区归属感的建立、环境的持续保护;工作环境的改善不仅是换设备提薪资,还包括制度的透明、机会的公平、对创新和多样性的包容。就像修行中的持戒,不是外在的强制,而是内心认同的习惯。一旦人们真正认同这种价值,他们会主动维护环境秩序,会珍惜并优化自己的工作状态。
当我们从“模仿”走向“创造”,五、六类国家和地区的未来就会打开另一扇门。生活的高标准,让人们不再为基本生存焦虑,从而有余力追求更高层次的幸福与创造;工作的高标准,让劳动不再是被动付出,而是主动投入、共同成长。这种状态,就像修行者走到某一境界时,外在的行住坐卧早已自然合于道,不必时时提醒,因为习惯已经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国家为什么失败》(原著:达隆·阿西莫格鲁、詹姆斯·罗宾逊,中译本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书中以大量实例剖析制度、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对理解如何从生活与工作两方面推动国家进步有深刻启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