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朋友:① 順從父母,並不等於孝;真正的孝,是清楚知道自己的路在哪裡,然後堅定地走下去。人來到世間,初時如苗,自然要依靠土地生長,陽光雨露滋養。然而到了某一日,若苗已長成,而根卻不再深入,只知仰望過往熟悉的天,那麼,這棵苗也許永遠無法成樹。很多人困惑:為何我明明聽話努力,人生卻總難突破?這份困惑的根源,往往就在於「太聽話」——尤其是,太聽那些未曾真正走過...
                                                                                                        
                    
                                        親愛的朋友:① 想要讓孩子放下手機,不是斷,而是懂——懂他的內在焦慮,也懂我們作為大人的無明。我曾見一位父親,在客廳中暴怒奪子手機,少年反手一推,門關上,從此一堵牆立於兩人心間。那扇門,父親敲了很多次,也不再開啟。孩子不僅沒有戒掉手機,反而更加沉迷、更加封閉。這樣的情景,不止一次出現在我的生活裡,或在別人的家庭裡。手機,不是妖怪,它只是成為了逃避壓力的窗口。...
                                                                                                        
                    
                                        親愛的朋友:① 教育若僅止於競逐與衡量,那便是把靈魂關進了表格裡。新學期伊始,許多父母依舊懷抱著對子女未來的深切期望,把他們送進教室、補習班、賽場與榜單。這種期盼,既真摯,也焦灼。因為我們早已習慣了用分數衡量孩子的未來,用排名衡量家庭的驕傲,甚至用一紙錄取通知來判斷一個生命的「價值」。但哈佛這扇門,卻從一個被醫生誤判為「輕度智障」的孩子身上,悄悄地開了一道縫...
                                                                                                        
                    
                                        親愛的朋友:① 人生之所以能夠改變,不在於出身如何,而在於心中有光,並願意向著那道光,步步靠近。有時候我會想,一個女孩若出身在荒寒山溝,若身邊的人都教會她什麼叫沉默、放棄、忍受,那麼她要擁有怎樣的內力,才能從命運的暗井中一點一滴掘出希望的泉?小小的十年,就是這樣一場由暗入明、由破裂轉生的修行。她不是奇蹟,她只是在每個微小的時刻選擇了不放棄自己。② 真正的貧窮...
                                                                                                        
                    
                                        親愛的朋友:① 育兒從來不是一場關於完美的考驗,而是一場學會鬆手、允許不完美的修行。每年開學,總有一股焦躁瀰漫在父母群體中:課外班報得夠不夠?別人家孩子是不是學得更快?我是不是對孩子太寬容了?這些問題背後,藏著我們對「好父母」這三個字的誤解。事實上,真正好的父母,不是追求100分的完美養育者,而是知道「70分剛剛好」的同行人。在關係中留下空白,孩子才有餘地去...
                                                                                                        
                    
                                        親愛的朋友:① 孩子的心靈如初晨的露珠,最先映入的,是誰的身影,便藏著誰的光。這些年來,我常在靜夜思索一個問題:究竟誰的陪伴,對一個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我們說母愛如水,細膩溫柔;父愛如山,沉穩堅定。然而,那片看似安靜無言的山,其實藏著孩子向上成長的脊骨。最近靜下心來讀到一項研究,說是由父親主要帶大的孩子,往往智力發展更優,情緒調節更佳,未來更易成功。起初我也...
                                                                                                        
                    
                                        親愛的朋友:① 「只要孩子快樂就好」這句話聽來動人,卻需慎言。在父母充滿愛意的表白中,這句話幾乎成了一種現代育兒的宣言。它包裹著溫柔的願景,彷彿在說:只要你不難過,其他我來承擔。然而,人生不是一座游樂場,而是一片無常的海。若不教孩子如何劃槳,他終將被浪吞沒。真正的快樂,從來不是逃避痛苦,而是擁有穿越困境的力量。倘若一個孩子不曾練習自律、不曾在集體中成長、不曾...
                                                                                                        
                    
                                        親愛的朋友:① 孩子的人生,不該是一條直線,而應是一座座可自由行走的山丘。看著開學季前,央視鏡頭中那些住進安定醫院的孩子,我的心突然沉了下來。不是因為那些冰冷的診斷詞句,而是那一張張年輕卻早已疲憊的臉。他們不是社會的失敗者,而是在太早就被放進壓力鍋的生命。他們沒有錯,只是在這條被預設的「成功軌道」上,走得太久、太緊,終於喘不過氣。而這讓我不禁自問:我們是否太...
                                                                                                        
                    
                                        親愛的朋友:① 世事如潮,風向已變。當我靜坐於夜窗前,回望過去幾年的經濟與社會走勢,心中忽有一種熟悉的震動。那是命運轉軌時悄然生起的回音。教培、遊戲、互聯網這些曾經「風口上的豬」,歷經一場無聲的斷裂後,如今重新回到國家政策的主視野。這不是一場回鍋,而是一場轉生。② 政策不是鐵律,而是天地節氣。三年前,平台經濟因資本無序擴張而受限,教培因「內卷」與焦慮而收緊,...
                                                                                                        
                    
                                        親愛的朋友:①當代教育的一大錯位,是將「吃苦」視為教育的目的,而不是工具。近日各地小學生「買冰求清涼」卻遭冷嘲的新聞,像是一道無聲的裂痕,將我們長久以來對「吃苦」的崇拜撕開一角。孩子們在酷熱中掙扎,在教室裡流汗、暈厥、起痱子、吐得臉色發白,卻有人義正詞嚴地指責他們「不能吃苦」。這種話語的背後,其實藏著的是一種極深的麻木:我們究竟是要培養能面對苦難的孩子,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