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热搜上各地小学生“买冰”被嘲事件,让“没苦硬吃”具象化了……
2025-07-23

親愛的朋友:


當代教育的一大錯位,是將「吃苦」視為教育的目的,而不是工具。
近日各地小學生「買冰求清涼」卻遭冷嘲的新聞,像是一道無聲的裂痕,將我們長久以來對「吃苦」的崇拜撕開一角。孩子們在酷熱中掙扎,在教室裡流汗、暈厥、起痱子、吐得臉色發白,卻有人義正詞嚴地指責他們「不能吃苦」。這種話語的背後,其實藏著的是一種極深的麻木:我們究竟是要培養能面對苦難的孩子,還是強迫他們在苦難中長大?


「沒吃過苦」的指責,是一種對時代變遷的遺忘。
當有人拿80年代沒有空調說事時,我心裡總泛起一種說不出的沉重。那時候的苦,是物質貧乏的苦,是時代逼不得已的苦。那不是選擇,是現實的不得已。而今天,是氣候異變、高溫紅色預警、教室密閉如蒸籠——不是舊苦的延續,而是新苦的變異。當成人在空調房裡論「吃苦」的教育哲學時,我想問一句:為什麼吃苦的永遠是那些最無力拒絕的人?


真正的教育,不是讓孩子受難,而是教會他們理解苦難、轉化苦難。
我記得自己小時候也在夏日裡上過課,汗流浹背、襯衫緊貼背部,但那是一場時代的共業。今天我們已有能力提供改善,卻仍有人選擇忽視這能力,甚至將不作為美化為「教育的一部分」。這不是吃苦,是卸責。當孩子們汗流如注地趴在桌上喘息時,那並不是「接受磨煉」,那是在承受來自成人世界的遺棄。


苦難本身不是功德,面對苦難的心態與方法,才是成長的關鍵。
若孩子在困難中學會堅韌、寬容、承擔,那是可貴的;但若他只學會了壓抑、隱忍、懷疑自己值得舒適的資格,那這樣的教育,便是對靈魂的扼殺。我曾聽過一位少年低聲說:「我不覺得自己值得舒服一點。」這句話,比任何一次高溫中暑更讓人痛心。讓一個孩子在成長初期便與幸福感絕緣,是一種心理上的「慢性災難」。


我們太習慣將上一代的經驗當作戒尺,而不是燈塔。
父母那一輩或許真的是踩著貧困走過來的,但是否每一段吃苦的經歷都值得一代代複製?我們若真愛孩子,不應該讓他們從我們曾受過的苦中逃離,而不是重蹈覆轍。否則那不是傳承,而是報復。我們說要孩子「自立」,但真正的自立,是站在被愛的基礎上,有力氣去面對世界的苦。不是在身體尚未成熟時,就被推入酷熱與無助的風暴。


所謂「為孩子好」,若不能讓孩子更好,那只是父母的幻覺。
有人為了讓孩子學會吃苦,故意買無座票讓他一路站著、每天走兩小時上學、一頓飯控制在五毛錢內……這樣的邏輯背後,是「只有痛過,才值得擁有」。但一個孩子若從未被好好對待過,將來面對幸福時只會懷疑它是否來得太容易。長此以往,他對幸福會產生羞恥感,對快樂會感到虛無。他不會感謝過去的苦,只會深信:我配不上愛與自由。


配得感,是一個人成長中最隱秘卻決定性的力量。
很多成年人拼命工作,卻不敢給自己買雙好鞋,哪怕早已收入穩定。他們總說:「太貴了,不值得。」這句話不是理性分析,是自我價值的否定。而這種否定,大多來自童年被灌輸的「必須吃苦才配得好東西」的信念。若孩子從小只學會壓抑欲望,否定需求,他長大後也不會懂得什麼是真正的幸福。他會把苦難當命運,把疲憊當習慣。


真正的堅強,不是忍耐,而是從溫柔中長出力量。
一個真正有韌性的人,不是在苦難中被打爛之後爬起來的傷兵,而是那個即便被保護過,也能自發為他人撐起傘的人。愛,不會讓人脆弱。愛是孩子心裡的一把鑰匙,有了它,他才能打開世界的大門,勇敢地說出「我能」「我願意」。而不是在高溫中昏倒,還要被責備為「玻璃心」。


讓孩子「少吃點沒意義的苦」,不是溺愛,而是一種更深的尊重。
我曾經問過一位老師,他認為什麼是教育的本質。他說,是讓一個人,在日後獨自面對人生的風雨時,仍然相信這世界值得。他說這話時,是在夏天,一位學生因天熱頭暈,他走到教室外等了很久才叫人來抬。那一刻我知道,真正讓孩子變強的,不是讓他多吃苦,而是在他虛弱時,有人願意抱他一程。


教育的終點,是讓孩子學會追尋幸福,而不是忍耐苦難。
這代人面對的是精神內卷、身份焦慮、家庭結構解體的壓力。他們要比從前更勇敢,更自我,也更孤獨。如果在起跑線上,我們給的還只是「苦才能配」的信念,那麼這場馬拉松只會更痛苦。孩子不是用來練兵的。孩子,是用來被愛的。他們需要學習苦難,但更需要學會照顧自己的感受,在疲憊中允許自己休息,在高溫中大聲說:「我需要被照顧。」


若愛是真正的底色,那麼教育就不會迷失方向。
空調與否,其實並非根本爭議。真正令人不安的,是我們居然能這麼輕易地為孩子設下苦難的標準,然後把責任推給「成長」。孩子們從未選擇過要熱、要暈、要吃苦。他們只想快樂地學習,健康地長大。若我們無法為此提供一個最基本的物理條件,那麼「教育」這個詞,又怎能不顯得空洞?


教育,不需要太多苦難,但必須充滿愛。
若孩子要吃苦,那是生活自然的考驗,不是我們人為的設計。真正有力量的教育,是陪他們走過天氣酷熱與心靈低谷的我們,手中握著一杯冰水、一句理解的話、一份不強求的等待。

願我們這一代大人,從內心深處真正相信:
孩子,值得被好好對待。

如夜話,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