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樊登2024开学季演讲:好的父母,70分刚刚好
2025-07-23

親愛的朋友:

育兒從來不是一場關於完美的考驗,而是一場學會鬆手、允許不完美的修行。

每年開學,總有一股焦躁瀰漫在父母群體中:課外班報得夠不夠?別人家孩子是不是學得更快?我是不是對孩子太寬容了?這些問題背後,藏著我們對「好父母」這三個字的誤解。事實上,真正好的父母,不是追求100分的完美養育者,而是知道「70分剛剛好」的同行人。在關係中留下空白,孩子才有餘地去呼吸、去長出他自己的樣子。

孩子需要的,不是被「打造」,而是被「看見」與「理解」。

曾聽一位青少年心理師說:「每個來談話的孩子,第一句話幾乎都不是對症狀,而是『我爸媽根本不了解我。』」這讓我想起,《少年發聲》和《永遠的女兒》書中那些沒能出口的心聲:一個孩子可以在外人面前討好全世界,卻在父母面前學會沉默。我們總以為自己知道孩子的煩惱,卻不知道他們在自我建構與社會壓力交錯下所承受的焦慮早已超出理解。當孩子說「我不想說了」,其實不是不想說,而是覺得說了也沒人真正聽進去。

教育的真正根基,不是知識堆疊,而是大腦的健康與靈魂的安放。

我們太過專注於孩子的表現:考幾分、記不記得、會不會寫,卻很少問一句:「他的頭腦是否足以承載這些?」當壓力大過承受,孩子的大腦前額葉會被癱瘓,杏仁核接手情緒控制,於是他變得暴躁、冷漠、逃避、失眠、抑鬱。這不是教不會,是無法學。我們對孩子未來的焦慮,也許該從「再多報一門課」轉為「今天,孩子的心情還好嗎?」這樣的轉變,不是放棄期待,而是學會先守住孩子的心。

當孩子失控,不是他不聽話,而是他承載不動了。

人腦的發展是非線性的,所謂「斷崖式崩潰」,從來不是突然間發生,而是日積月累壓力之下的一次傾倒。這就像地震,不是那一下搖晃,而是地殼長期積壓。所以,那些看似乖巧的孩子突然變得對抗、冷漠,並非變壞,而是他的神經系統已無法負荷過往的期待與壓力。這時候,我們不是再加一把力氣,而是該學著退一步:他需要不是你管得更緊,而是你看得更深。

真正的教養力量,不是控制,而是關係中的信任與尊重。

樊登提到,兒子嘟嘟之所以願意自律,是因為他知道爸爸愛他、信任他、從不威脅他。當孩子知道「我說的話被聽進去了,我的選擇被尊重了」,他自然會開始為自己負責。這不是放任,而是把責任還給孩子的過程。那份被信任的感覺,會成為他一生最穩的底氣。教育的目的,不是讓孩子服從我們的標準,而是讓他有能力建立自己的原則。

內在動機的產生,來自於自由而非壓迫。

現代社會心理學早已指出:外在壓力越大,內在動機越低。當孩子只是為了獎勵、怕被罵才學習,他最終只學會了討好,而不是熱愛。真正能學會的人,是那些主動摸索、主動錯誤、主動修正的人。就像我們學會說話、走路、打麻將、開車,都不是靠著打罵與懲罰,而是從試錯中找到樂趣與能力。孩子也一樣。他要的從來不是誰來「指揮他怎麼做」,而是「有人陪他一起看見自己怎麼做」。

最穩定的教育基石,是三件事:無條件的愛、價值感、與終身成長的信念。

愛,是讓孩子知道:不論對錯,我都願意在你身邊。價值感,是讓他在每次小事中感受到「我能對世界產生影響」。終身成長,是讓他明白錯誤不是失敗,而是一次學習的機會。這三件事不是口號,而是日常相處裡一點一滴的修鍊。當孩子不再懼怕錯誤、不再害怕被責備,而是願意向你敞開,討論「我們學會了什麼」時,教育才真正開始。

我們常在孩子做錯事時教育他,卻忘了做對事時才是最好的機會。

當他說了實話、幫了別人、獨立完成一件小事,那才是教育的黃金時刻。不是馬上指出不足,而是全然讚賞:「你剛剛這樣做,我真的很欣賞。」然後輕輕問一句:「你覺得這次為什麼能做得這麼好?」一次正向的回饋,遠勝十次糾正的語氣。孩子不是不想進步,只是我們太習慣在錯誤中尋找機會,卻沒在光亮中學會深耕。

家庭教育的真正覺醒,是父母先成為願意學習的人。

孩子的到來,不是為了讓我們打造一個「更好的小孩」,而是讓我們有機會修煉成「更圓滿的大人」。他不是來配合我們的期待,而是來讓我們面對自己的執著、傷痕與恐懼。真正的教養,不是一場輸贏,而是一場共修。當我們停止焦慮、停止比較,而是和孩子一同探索、學會、摔倒、站起來,那份關係會是這世間最堅韌的風景。

成為一位70分的父母,是最接近「剛剛好」的智慧。

不是放棄進步,而是學會允許空間。不是不管孩子,而是相信他能長出自己的樣子。我們只需要在該愛的時候愛,在該退的時候退,在該笑的時候不吝嗇,在該示弱時願意誠實。這份70分的育兒態度,不是妥協,而是一種對生命節奏的順應。正如樊登說的:愛、尊重與歡笑,是一個家庭最堅固的基石。

如夜話,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