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一个90后底层女孩的十年爬升:从辍学童工到香港博士,她做对了什么?
2025-07-23

親愛的朋友:

人生之所以能夠改變,不在於出身如何,而在於心中有光,並願意向著那道光,步步靠近。

有時候我會想,一個女孩若出身在荒寒山溝,若身邊的人都教會她什麼叫沉默、放棄、忍受,那麼她要擁有怎樣的內力,才能從命運的暗井中一點一滴掘出希望的泉?小小的十年,就是這樣一場由暗入明、由破裂轉生的修行。她不是奇蹟,她只是在每個微小的時刻選擇了不放棄自己。

真正的貧窮,不只是物質的匱乏,而是連「想要過好生活」的念頭都不曾被啟動。

四歲母親出走,八歲被繼母虐待,十三歲輟學打工,十六歲父親車禍身亡……她說那時自己像一頭被命運驅趕的駱駝,不知自己要往哪裡去。這句話聽來刺骨,卻道盡多少底層孩子的真實狀態——不是不努力,而是從未被允許「想要」。若一個人從小只學會順從與討好,那麼她得走過多少自我否定與否定自我的路,才能重新認領自己的意志?

一個人開始自我教育的那一刻,才是真正命運的轉捩點。

十八歲,她聽見一句來自網友的鼓勵:「妳很聰明,可以去自考。」這句話像一把鑰匙,開啟了她沉睡多年的可能性。她在公交車上背書、在節假日啃書本、在無人監督的夜裡和惰性搏鬥,最終四年自考北大心理學本科,進入職場,再申請香港理工大學,甚至拿到博士全獎。教育對她而言,從來不是證書,而是一種「我值得擁有更好人生」的自我宣告。

只有當人從無用感中走出,才能開始為自己而活。

底層的工作教會她勤勞、順從,也一度讓她幾乎忘了「我是誰」。但在學習的過程中,她慢慢看見自己的價值——她記憶力好、邏輯清晰、能長時間獨立作業。她開始相信,「我不是工具,不是負擔,不是誰的替代品」,而是獨立的生命,有權活得精彩。這份對自我價值的覺醒,才是她能持續走下去的真正燃料。

知識給人飛翔的翅膀,環境則塑造飛行的方向。

她說,如果不是生活在大城市,若當時沒遇到那幾位朋友,她可能永遠不知道什麼是自考、什麼是讀研、什麼是博士。在原生的世界裡,這些詞彙甚至不存在。但她也沒有把一切歸功於運氣,而是一次次自己主動去問、去查、去申請、去爭取。她不是被推著走的人了,而是開始掌握方向的人。這個轉變,從「要我改變」到「我要改變」,才是教育真正的果實。

階層之間的差異,往往藏在最日常的生活細節裡。

她在望京SOHO的辦公室第一次喝到精品咖啡,第一次學會用紙巾擦乾飯盒,第一次理解所謂「精緻」不只是外表,而是一種自我保護與自我尊重的生活方式。她不是否定過往,而是開始理解——原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不在於富貴與否,而在於你是否有選擇生活方式的自由。而這種自由,往往來自早年能否接觸多元的世界。

真正的自由,不是擁有,而是「不再需要證明」。

她的妹妹問她:「上層人的生活是什麼樣的?」她答不上來,因為她知道自己還在努力中。但她也知道自己已不在原來那個「只有忍耐」的世界裡了。她不再活在被同情、被憐憫、被定義的框架裡,而是開始以探索者的身份,審視世界,也審視自己。她說:「我不是上層人,但我已經不是原來的我。」這句話,是一個人內在身份的翻轉。

擺脫原生家庭的陰影,是一場深層次的寬恕與釋放。

她主動聯繫了離別二十多年的生母,也回望了對她冷暴力的繼母。她不再抱怨、不再糾纏、不再等待對方改變,而是選擇放下:「她們自己都沒被好好愛過,又怎麼會懂得愛我?」她明白,不是她不夠好,也不是她不值得被愛,而是這些母親,自己就是倖存者。她不期待修復,而是選擇自我重建。這種決絕而溫柔的轉身,是她真正長大的標誌。

走向廣闊天地的人,必須要有一份堅定的內在秩序。

她可以從零學英語、學設計、跑馬拉松、當訪問學者;可以一個人跨越山海,為學術、為熱愛、為生活奔波。她說,這一切的動力,不是為了證明給誰看,而是因為她從內心深處相信:只要我不放棄自己,就永遠有下一道門會為我打開。她不是例外,她只是沒有中途下車的人。這是最難的,也是最值得尊敬的。

所謂底層突圍,不是一夕之間的逆襲,而是十年如一日的自我修行。

她不是被誰救起的,也不是幸運降臨,而是從十三歲走到三十歲,在無數次痛苦中不逃避、在無數次否定中不自毀,在絕望中還能記得「我值得更好」。這世間的高牆,從來都不靠撞破,而是靠長出羽翼,飛過去。她的故事,不是要鼓勵每一個人都去當博士,而是想說:你是誰的孩子、來自哪裡、曾經有多少傷,這一切都不是你命運的全部。

只要你願意走,你的路就還在延伸。

如夜話,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