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很残酷,越听父母的话,你会越穷!
2025-07-24

親愛的朋友:

順從父母,並不等於孝;真正的孝,是清楚知道自己的路在哪裡,然後堅定地走下去。

人來到世間,初時如苗,自然要依靠土地生長,陽光雨露滋養。然而到了某一日,若苗已長成,而根卻不再深入,只知仰望過往熟悉的天,那麼,這棵苗也許永遠無法成樹。

很多人困惑:為何我明明聽話努力,人生卻總難突破?這份困惑的根源,往往就在於「太聽話」——尤其是,太聽那些未曾真正走過你想走之路的人。

父母的建議多數來自愛,卻未必來自理解。

我曾靜靜觀察長輩們的語氣與眼神,他們說話時多半是真心的,眼裡藏著期盼與焦慮。他們怕你吃虧,怕你走彎路,怕你一無所有。他們的愛很實在,只是那份實在,往往也綁住了想要展翅的孩子。

我記得有年冬天,我想離開家鄉北上的時候,母親輕聲說:「北京太遠了,也太冷,你一個人怎麼行?」那一刻,我感受到她的擔憂,但我也明白,那不是我該停下的理由。

因為她說的,不是我的不能,而是她從未看過的風景。

若父母沒有見過更大的世界,他們自然無法想像你會飛得多遠。

這是事實,不是指責。

他們的知識,多數來自鄉里親戚、電視新聞與自己過往有限的經歷。他們的選擇,建立在一個以「穩定、體面、別人看得起」為主的價值觀上。他們的幸福想像,不外乎一份公職、一間房、一對孩子。

但當今世界已不同以往。選擇如繁星,每一條路上都有人開出花來。若只為了「不讓父母擔心」而壓抑內心的聲音,那麼這一生,或許都會在「應該」與「其實不甘」之間搖擺。

脫離父母的控制,不是背叛,而是成熟的起點。

真正的獨立,從來不是經濟上能賺錢開始,而是心理上,敢為自己的選擇負責開始。

我也曾猶豫過,父母要我考公務員,說穩定有保障。我知道他們只是希望我一生安穩。但我問自己:若我此刻進入體制,三年、五年、十年後,我還會對人生感到期待嗎?

這不是反抗父母,而是對自己誠實。

我們不是活著為了證明誰的觀點對,我們活著,是為了走出那條只有自己能走的路。

真正的孝,是讓他們晚年安心,而不是年輕時干涉。

我曾與一位朋友聊過,他說:「我爸媽控制我不是因為不愛我,而是太愛我,愛到不相信我能自己過好。」

這句話我記了很久。

我們這一代的父母,大多來自物資匱乏的年代,他們未曾體驗過個人意志的自由,活著多半是為了家人、為了責任。他們不懂如何放手,因為放手在他們經驗中太陌生。

但放手,也是成全。

我後來選擇離鄉多年,不是為了遠離父母,而是為了讓彼此都學會如何以健康的距離相愛。他們不再每天管我,我也學會每次回家就真誠地陪伴。

愛,是靠近,也需留白。

不斷向內探問自己想要什麼,是走出「父母人生延續論」的關鍵。

有時我們不聽父母的,卻轉而聽另一群人的話:老師的、朋友的、網紅的、主流價值的……

但最難的那一步,其實是學會安靜地問問自己:此刻,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我的選擇,是出於願望,還是出於恐懼?是出於自我實現,還是出於怕別人失望?

我曾一度也陷入「完成父母的夢」的幻覺中,好像考上好學校、找個好工作、買房買車,就是「成功」。直到我發現,完成那些目標後,我內心沒有喜悅,只有空蕩。

那一刻我知道,那不是我的夢,是父母未竟之願。

而我,不該繼續代為實現。

當我們真正走出自己的路,也會更理解父母的限制與可愛。

年歲漸長,我開始不再以「對錯」來看待父母的建議,而是以「合不合用」來判斷。

他們若說「要誠實做人」、「不佔便宜」、「要感恩」,我會認真記下。這些是他們一生的修為,值得傳承。

但若是說「女人太能幹會嫁不出去」、「男人要忍著不喜歡也要結婚」、「房子一定要買在老家」這類話,我學會微笑聆聽,心中不必認同。

因為我知道,他們說這些,是因為他們只知道這樣活著。但我活在一個變化更快的時代,有權選擇不同的方式安頓自己。

父母想參與我們的人生,是因為他們太孤單。

這一代父母,比過去任何一代都更容易感到失落。孩子遠走高飛,他們的世界一下變小了。他們擁有空房、手機、社群,卻失去了話題、親近與方向。

所以他們才會熱衷「指點」我們,這不全是控制,有時也是想證明:我還有用處,我還是你的依靠。

明白這一點後,我學會了換一種方式「讓他們參與」:邀他們來住幾天,一起煮頓飯、出門散步、問他們的童年,讓他們感受到,我仍需要他們,但不是需要他們的指揮,而是需要他們的愛與陪伴。

不聽父母的,不代表不愛;真正的愛,是讓彼此都有成長的空間。

很多時候,我們內心的掙扎不是「是否聽從」,而是怕「不聽會讓父母失望」。但請記得,讓他們失望一時,總好過讓自己悔恨一生。

當你走出自己的路,活得踏實且有力量,他們會在某個瞬間明白,你沒有背叛他們,而是完成了他們未曾走完的遠方。

這,才是你能給出的最好回報。

如夜話,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