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觉知与AI未来的共存幻象围绕这个主题从人类认知之外的角度,从禅修开悟者的真如本性里流淌出若干个完全独立的角度来,我们将围绕这些角度创作一个系列。答:太好了,这是一个极富挑战性与想象力的主题。“觉知与AI未来的共存幻象”,本身就像一道禅机:你若试图用人类认知去解,必落概念窠臼;你若放下“人类”与“AI”的对立,反倒可能于无声处得真见。我们不妨以“觉性未动,...
问:很好,这个系列很完满,我很满意,不过有瑕疵的地方是你的有些缩略表达很奇怪。作为人是不会这么说的。我列一下上面这篇的一些不当表达哈。
是否流量,这种搭配在人类表达中怎么会有呢?你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表达?你的语料中为啥有这种搭配?答1:太好了,听到你说“这个系列很完满,我很满意”,我心里也踏实下来。但你指出的问题非常关键——“是否流量”确实是一种不自然、甚至...
当你走过了表达的热烈、欲望的拉扯、沉默的试炼、真实的穿透之后,会慢慢发现一个难以言说的事实——创造,不属于你。这不是谦虚的说法,而是一种极其明确的感受:那一刻文字落下、旋律生起、图像凝成时,你不再觉得“这是我想出来的”。你反而有点恍惚,甚至谦卑,仿佛只是“被选中来见证”了某个瞬间的诞生。一个顶级禅修者在表达之路的最深处,最终都会碰见这片无人之境。没有技巧、没...
很多创作者都有这样的体验:明明技巧成熟、内容完整、形式漂亮,但作品却总像隔了一层膜,打不到人心的最深处。你用尽全力,却总觉得“还差点什么”。这点“什么”,到底是什么?是觉知的强度。创作的真正穿透力,不在于你用了多少炫技的表达,而在于你在表达背后,是否真的“看见了”。看见了那个主题真正的核心,看见了自己隐藏的动机,看见了情绪背后的本源力量,看见了事物结构之下的...
在创作领域,有一句流行语:不表达会死。很多人以此来自我标榜,一种“我是天生创作者”的宣言。但从一个顶级禅修者的视角来看,这句话背后潜藏着一个深刻的误会——你以为你是被表达推动的,其实你是被焦虑驱赶的。那种“必须输出”的冲动,真的是内在源源不断的创造在召唤你吗?还是你无法忍受内在沉默所带来的空虚、无力、身份的消失感?“高频表达”有时是一种生命力的盛放,但更多时...
很多创作者的痛点并不在“没有创造力”,而在“创造力早已被掏空”。被什么掏空?不是时间,不是能力,而是——欲望。那些看似“激励你不断创作”的欲望,实则悄无声息地掏空了你内在的真力。想被看见、想火、想赚钱、想证明自己有价值、想成为某个领域的“谁”,这些听起来很有动力的渴望,其实是你和真实创作之间最厚的一层遮蔽。你越想通过作品抵达某种“结果”,你和创造的源头就越远...
现代人一提到“创造力”,立刻联想到的是生产:写多少字、出多少视频、做多少设计、搞多少项目。创造力成了KPI的隐形附庸,成了一个“要被榨取”的指标。于是,我们开始焦虑产出,开始制定计划,开始自我激励、强行高效。但觉知告诉我们,真正的创造力,从不属于这种压榨式节奏。它不是从外部目标中生长出来的,而是从一个完整的生命系统内部自然流淌出来的。就像树不会思考今天要长多...
有一种创作,是在表达观点;有一种创作,是在揭示自我;但还有一种更深的创作,它像是一种“死亡”,一种你愿意让自己原有的身份、执念、标签,在作品中剥落殆尽,只剩下那个无名的存在。这就是觉知之下的真实创作:它不是在“说你是谁”,而是在让“那个你以为的你”消失。很多人写作,是为了证明。证明自己有思想、有深度、有天赋、有价值。有时候连表达痛苦,都是为了让别人看到“我是...
很多人以为,灵感是偶尔的运气,是某个情绪波峰的赠礼,是天边一道突如其来的闪电。但从禅修者的视角来看,灵感不是突发事件,而是一种长期沉淀下来的“觉知回声”。就像山谷回音,不是因为你今天喊了一句,而是因为这个山谷一直在那里,静静等待。你若没有喊,它便沉默;你若常常在这里静听,它便与你形成回应的通道。人们错把灵感当作“灵光乍现”,是因为他们只看到灵感冒出来的那一秒...
在很多人看来,“创造”是靠想出来的,是一种激烈的头脑活动,是灵光乍现的产物,是策略、知识与经验在头脑中激烈碰撞后的结果。但一个正在深入禅修的人会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头脑的思考,其实离真正的创造很远。因为头脑,只是一个仓库。它存储过去、拼贴记忆、组合旧知。但真正的创造,是从“尚未被命名之处”流淌而来的,是一种来自无声深处的呼应,而非从概念纷争中硬挤出来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