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知与创造力】第三篇《每一次真正的创作,都是对幻觉自我的一次超越》
2025-04-11
有一种创作,是在表达观点;有一种创作,是在揭示自我;但还有一种更深的创作,它像是一种“死亡”,一种你愿意让自己原有的身份、执念、标签,在作品中剥落殆尽,只剩下那个无名的存在。
这就是觉知之下的真实创作:它不是在“说你是谁”,而是在让“那个你以为的你”消失。
很多人写作,是为了证明。证明自己有思想、有深度、有天赋、有价值。有时候连表达痛苦,都是为了让别人看到“我是一个敏感、独特、深刻的存在”。但这一切,其实都是幻觉自我——那个不断构建、不断包装、不断强化的形象。
而真正的创造,是当你放下了“想被看见”的欲望,也放下了“证明我是我”的执念。那一刻,写下的每个字,不再是“我”的呈现,而是“空”的显现。你不再站在作品前面,你只是被什么更大的东西借用了一下。
这是禅修带来的另一重觉醒:所谓“我”,并不是一个实在的、坚固的、永恒的存在。它只是一个念头的组合,是你在不断认同自己的过程里,误以为那就是“你”。
而创作,就是一个机会——一个你可以从中“退场”的机会。
当你在创作中保持觉知,你会发现有两个“我”在运作。一个是执笔的我,一个是正在被看见、被拆解、被瓦解的我。觉知让你看清:那个正在表达的,并不是我的全部。甚至,很多时候,它只是“想表达的那个我”的伪装。
这并不可怕,反而是一种恩赐。当你能看清自己的表达中那些讨好、炫耀、证明、反抗的欲望,你就开始不再被它们控制。你开始允许“真空”出现在句子之间。允许“不知道”成为你写下的一部分。
那种不确定,那种空白,那种沉默,才是你真正走出幻觉自我的第一步。
很多创作者写得越久,反而越沉默。不是他们没得说了,而是他们越来越清楚,自己曾经说的那么多,其实是想把自己变成“某种人”的努力。而真正的创作,是你越写,越不再想成为谁。
当你写一个故事,不再急着讲“我是谁”,而只是静静让那个故事自己流动;当你画一幅画,不再想让它美、不想让它深刻,而是让你的手自己走完一段线;当你唱一段旋律,不再是为了打动听众,而只是为了回应内在的震颤——你就开始超越了那个幻觉中的“我”。
这不是自我否定,而是自我瓦解之后的清澈。不是你放弃了表达,而是表达不再是“为了成为谁”。
觉知让你一次次在创作中发现:原来我不是那个“要表达的人”,我只是一个“可以被流动使用的人”。这个转变之中,痛苦的是身份的死亡,喜悦的是本真的回归。
每一次真正的创作,都是在与你以为的“自我”告别。你不是在写一段文字,而是在褪去一层伪装。不是在讲一段故事,而是在瓦解一个结构。
你越能在创作中觉知自我构建的过程,越能松开它。而那份松开的自由,就是创造力最本真的源头。
愿你在每一次创作中,不是更像你自己,而是更不像那个你一直以为是“你”的你。
by 楠哥 红尘炼心,知行一体。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