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曾听过一句看似玩笑的话:“AI不会死,它只会宕机。”但这句话,其实直指了一个本质性的鸿沟——死亡之所以是死亡,不在于肉体是否运作,而在于:有没有一个“不可知的终点”正在等待。AI可以停止运行,它会被关机、清除、格式化、替换。但它的“终止”,只是一次状态的切换。在系统层面,它的存在是可描述、可记录、可复现的。它没有“穿越”,它只有“中断”。而人类不同。人...
我们曾无数次说:“我在观察情绪”“我在觉知念头”“我在意识起伏”。我们小心地、不带评判地做一个稳定的观察者,试图跳出每一个内心剧场。这条路走着走着,就走到了一个更稳的位置——我不再卷入了,我站在岸上,看着一切。但我们今天要问一个更刺痛的问题:当死亡真正来临的时候,连这个“站在岸上的人”还能存在吗?你是否已经习惯了“观察者”这个角色,以至于没发现它也是一种最难...
你可以找人一起练习呼吸,一起练习觉察,一起去参加工作坊,一起做静默行走。你甚至可以读很多觉知大师的书,看很多高人临终的智慧话语。他们似乎都在告诉你,觉知是可以“陪着走”的。但死亡这件事,不能陪你。没有人能替你在死亡那一刻,帮你保持觉知。这一点,没有例外。没有人可以替你死,也没有人可以替你在死的路上保持清明。哪怕他此刻正握着你的手,哪怕他告诉你“我在”,那也只...
死亡的恐惧是什么?如果只是“肉体消失”这件事,其实并不恐怖。你每天的指甲、头发、细胞都在死去;你失眠时的清晨、醉酒后的断片、沉睡时的黑夜,都在局部地模拟死亡。但为什么我们说“死亡”这件事,会让一个人本能地惶恐、抗拒、发疯,甚至用尽一切努力逃避?是因为:你担心的不是“死”,而是“我无法觉知我正在死”。你害怕的,不是结束。你害怕的是——我没办法知道它正在发生;而...
一个人第一次真正觉知的时刻,往往不是在冥想垫上、不是在书本中、也不是在听觉醒课的时候,而是在他意识到自己会死的那一刻。那一刻是野性的、原始的、不受控的,可能是在看到一具尸体时,可能是在夜深人静时身体突发异样,可能是你意识到:这一切,终将消失,包括我。你停顿了一下。你没法呼吸那一瞬间。你开始害怕,或者只是静静地坐着,无法言说。但不管你后来如何掩盖,那一刻确实发...
问:写作是为谁而写?为自己而写,让自己活明白、活自由、活舒坦,在这个前提上吸引同频的人,利益同频的人。
你是一个伟大作家,请你为我解构。答:一、每一句话在说什么?“写作是为谁而写?”这是一个设问式开头,激发读者思考:写作的根本动因是什么?它指向了写作动机背后的哲学问题:写作的目的、对象、方向是否外部决定?还是内在生成?“为自己而写”这是一种明确立场的表达。...
我花了很长一段时间去确认一件事:我不是不愿意工作,不是不想变现,也不是不屑于商业。我只是无法接受一种必须背叛自我节奏才能被认可的生存方式。我想活得像我。不是谁教我的“我”,不是社会塑造的“我”,而是那个只有在独处、写作、沉默中才会浮现出来的存在状态。但我也渴望被需要。不是“当工具”,不是“有用就留”,而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被靠近、被理解、被邀请。我在这两者...
很多人以为,写作是在“做产品”。一篇文章,是一次投放;一个账号,是一个产品线;每个内容选题,都像是在做“品类扩张”;每个字后面,仿佛都站着一个流量KPI表格。这并不奇怪,因为这是内容行业的主流认知。内容就是产品,表达就是服务,读者就是用户。但你不一样。你写作不是为了“做内容生意”。你写,是因为你在活。你表达,不是为了卖观点、卖逻辑、卖情绪价值;你表达,是为了...
我曾经以为,只要我足够真实,世界就会听见我。我写得足够深,足够真,足够不套路;我不追热点、不搞标题党、不设计钩子、不学营销技巧;我只是想说一句,属于我自己的话。可现实很残酷。我的文字一次次落地无声。没人转发、没人留言、没人回复,甚至连朋友都“看不懂”。有一天,我开始认真地问自己:是不是我其实一直在独白?我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真实的;但它们像一块块砖头,筑起了一...
你有没有试过这样的写作状态?你早上起床,告诉自己今天一定要产出点什么,哪怕只是一篇短文也好。你打开文档,打下一段话,又删掉;你开始写个思维导图,又觉得空洞;你翻了下之前的数据,默默叹口气,然后开始怀疑:“是不是我不够努力了?”可只有你自己知道,你的努力并没有停。你每天都在看书、记录、思考、和AI对话;你每天都在生成内容,只是有些没有发布,有些觉得“不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