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直记得那句老话,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可它究竟说的是什么?是一个人的社会角色转变?是道德义务的层次?还是人心中那一份对自身清明与天地相接的感召?很多时候,光是理解前半句,已经耗尽了一个人一生的功夫。所谓“穷”,从来不只是贫困、不得志,不止是落魄潦倒,不是指没有钱没有权。更贴近的意思,是一种生命状态的未展开,像种子还在壳里,像山泉尚未破土,像一个人还...
从“潜龙勿用”到“见龙在田”,再到“飞龙在天”,直到“亢龙有悔”,乾卦六爻走完,是一条生命之龙,从蓄势而动、从动而升、从升而极、从极而返的全息展开。每一爻都不在讲“该做什么”,而在揭示:如果你身处这个节奏之中,内在的气是如何变化的?你的心又是如何跟着它起伏、迷失、回返?乾卦从不劝人成功,它只在提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而“自强”的真正含义,不是不断做什...
“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这段话里,前一句“其唯圣人乎”夹在三组对句之后,后一句“其唯圣人乎”则作为收尾之问,两者看似重复,实则递进。第一处“其唯圣人乎”,重点在对“人之失其正”的一种哀叹式反问:这样复杂的道中张力、这种节奏中的矛盾,谁能把握?谁能不迷失其中?难道除了圣人,还有谁...
问:“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我的理解,亢之为言也,这个言应该是意思的意思吧?前面指出了亢的不知进退等,其实就是对道体悟不深,离道了,因为在道里的人,合道的人,他自然灵台清明何时该进何时该退,何时该存何时该亡,何时该得何时该丧,这是一种灵明直觉,来自天道的直接启示合以心印心,不必...
他不是去模仿一种高尚的状态,也不是苦心营造一个别人认同的形象。那时候他坐在那里,心里没有企图,也没有算计。他就是坐在那里,不往外想,不往内抓,就这么和天地在一起。他不知道这就是德。天地知道。真正的德,不是一种教出来的行为规范,不是用来标榜的道德面具,它也不是为了博得回报或换来安稳人生的“好人姿态”。它就像春天发芽,夏天开花,秋天结果,冬天藏藏藏的那个节奏,是...
“君子无所争”,这五个字,不是退出,不是忍让,也不是牺牲。而是,我可以争,但我不必争。大人之不争,不是他争不过,也不是他性格温吞,而是他已站在一个无需用“赢”来定义自己的地方。他知道,有些东西一旦争了,反而输了。不是输在结果,而是输在失了心的节奏,丢了道的轨迹。争,是一种气质上的躁,是一种内在“不够”所生的急切,是一种将生命推入外界赛道的条件式活法。而君子之...
有些人,看起来什么都不做。也不出头,不博流量,不跟风。他沉默不语,不急于证明自己,也不抢着开局。他不去社交场合寻找机会,也不在每次风口上押注。他只是一直做着自己的事,仿佛不合时宜。可总有人在某个局部崩塌时,突然想起他。那一刻大家才发现,他原来什么都早准备好了。他早已知事之变,只是不急于用;他早已知道之序,只是不抢着讲。他把能量、才具、方法都压在体内,不动声色...
“与鬼神合其吉凶”,是《乾》文言传中最容易被忽视的一句。前面说“大人”者,与天地合德,与日月合明,与四时合序,都是可体会、可操作、可印证的。唯独“与鬼神合其吉凶”这一句,常被读作象征,或干脆略过。但偏偏,它才是整个“合”的最后一环,最深的一层。因为它触及的是人类行动之前,感应之下,那一点未发先觉的根本。鬼神,不是某种无形高位的执掌者,不是戴着面具的裁判。鬼神...
问: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我的理解是,乾卦的大人就是跟天地相合的人,天刚健地厚德,他都有,完全法天法地,起心动念、行为举止与天地偕行,跟日月一样清明,此明不仅是现象之明,更是内在之清明,道体之洞明,而跟四时合其序,也是指人间四季,或者更为广泛的宇宙...
问:九四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无咎”。这一爻我的理解是九三属人,九二是田,九五是天,那九四自然是天、田、人不是,一个悬空之态,那么他就必须或,是不是也是惑的通假?或者是或者,选择的意思。就是他在那个位次,已经有了一定的势能,随时随地要做好准备出山做大事,要成为领头羊,要能直下承担了。但是呢?他此时势能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