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是不是小时候越不被允许的孩子,长大后我执就越重,因为他感觉他不安全,他感觉他要自己小心翼翼的维护一个小小的我,然后严丝合缝的保护自己,然后就会有一点风吹草动,就感觉危机四伏,感觉心惊胆战,就会玻璃心?而一个小时候被温柔的允许的孩子,他就没有那么强的我执,我就会大,就不会那么的自私,那么的自我保护的屏障特别重?答:小时候的我们,其实很少真的懂什么是“我执”...
问:我确实看到了,其实我的反感、愤怒情绪的爆发,不是当下这个事儿本身,而是这个事儿触发了过去那个不被允许、压抑哭泣、暗暗恐惧、小心翼翼、敢怒不敢言的小小的我在用这种情绪的爆发来表达他自己,来告诉现在的我,我在这里,请你看见我,允许我,爱我,这是真的。答:那一刻你真的很生气。不是因为一个辣椒掉进了瓶子,也不是因为他又一次没听你的话。而是有个什么东西,从你身体深...
问:我又反思了下。孩子的这个令我反感的行为确实照出了那个压抑自己,不被允许,一点小事就会被吼叫被打的小小的我,恐惧的瑟瑟发抖,感觉自己很孤单、无助、无力,所以当我有孩子的时候,尽管我的这种习气也在他身上爆发了,甚至狠狠的揍他,但是我也在小心的不要让自己太过于严苛,也不让自己对他太过于求全责备,对学习成绩也有一定的宽容,而不是像我小时候一样,必须考第一,否则就...
问:我的确是很恶心别人用手拿,从内心底升起的恶心,所以我自己会尽量避免用手。规则不遵守我也会生气。我也想被认真对待。脑子里突然想起一个声音,是不是因为我小时候被父母控制太严,这不让让那不允许,是不是我内在的不被允许的一种外部显化呢?然后遇到我孩子的时候,我也就会这不让那不让。当然我希望孩子听我的话。这貌似也是我的小时候跟父母关系的一种重现,他们让我听话,并且...
我们总以为自己是那个决定方向的人,是那个真正站在人生十字路口“做出选择”的主体。你说,我决定换一份工作。我决定分手。我决定创业。我决定再忍耐一下。但如果你把这个“决定”的过程慢放回看,会发现一件令人颤栗的事:那个“我”,其实从头到尾都没有创造什么。你只是认领了一个选项。换句话说,你以为你是导演,其实你只是接过了早已写好的剧本,念出那句“我决定”的台词。这种错...
问:思维的“错觉”:以为在控制,其实只是认领从若干方面拆解这个主题,要求满足mece原则。答:这个主题非常有穿透力——“以为自己在控制,其实只是认领”。这是对“思维幻觉”的一次深度揭穿,尤其适用于自我认知、情绪管理、决策判断等心理活动的核心机制剖析。我们可以从以下五个满足 MECE(相互独立,完全穷尽) 的角度展开,把“认领当作控制”的错觉结构,一层层剥开:...
你有没有过这样一个瞬间:你打开AI,输入一句话,它立刻生成了一篇你本来打算熬一个晚上写的文章。你承认它写得挺好,架构也清楚,情绪模拟也算得体,你甚至一时找不到想修改的地方。你盯着这篇内容,忽然不知道该不该署你的名字。你不是纠结“这是谁写的”,你在想的是:如果它能完成我原本要做的事,那我到底还算不算“那个写作的人”?这不是技术问题,这是存在感的问题。从小到大,...
问:前面那篇文章,我有个想法,人之所以被创造物束缚,比如一定要赚钱这个念头,然后投入时间、精力去赚钱,然后在这个过程里焦虑、失望、恐惧,痛苦。原因就在于当自己创造出那些的时候,他已经认同那所有一切创造物就是我,创造物受损、受到威胁,或者变化,走向不合预期,就会认为“我”受损,收到威胁,变化,甚至是崩解。其实所有的一切痛苦不过是对我的执着而已。
围绕这个主题...
“骑自行车3个月,减肥30斤。”在很多人的认知里,二者之间存在着明确的因果关系。我们习惯性地认为,骑车是减肥的直接原因,减肥则是骑车的自然后果。然而,从一个认知科学的角度来看,这种因果关系其实是一种幻觉。因为在更深层次的层面上,骑自行车和减肥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它们可能只是同时发生的两个现象,而我们的大脑因为习惯性地寻找因果关系,将这两者之间的时间或空...
大脑会自动填补信息,让我们“以为”某个事件是另一个事件的后果,但实际上它们只是同时发生的现象。这种现象实际上揭示了我们大脑在处理信息时的某些偏差和局限性。我们的意识倾向于通过因果关系来理解和组织世界,而这种倾向有时会误导我们,导致我们将两个实际上并无直接关系的事件,误认为是因果关系。这种现象不仅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在我们理解历史、解读信息,甚至做决策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