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我照见了那个压抑不被允许的我
2025-04-19

问:

我的确是很恶心别人用手拿,从内心底升起的恶心,所以我自己会尽量避免用手。

规则不遵守我也会生气。

我也想被认真对待。

脑子里突然想起一个声音,是不是因为我小时候被父母控制太严,这不让让那不允许,是不是我内在的不被允许的一种外部显化呢?然后遇到我孩子的时候,我也就会这不让那不让。

当然我希望孩子听我的话。这貌似也是我的小时候跟父母关系的一种重现,他们让我听话,并且做到了,我小时候都被人家夸赞为特备听话、老实、像小姑娘一样。共有空间我也希望有边界,比如拉完屎关厕所门,比如吃完饭洗碗,吃饭时候长辈先动筷子等等。

我感觉我没有这个耐心要求他一起制定规则,还有表达我感到被忽视。

为什么呢?因为我觉得不能违背我内心的反感,目前我就是这样,我就接受我当下这种反感,该表达就表达出来,我不评判他,也不勉强自己扮演一个好爸爸。

你是这方面的行家,请围绕这个主题写文章。

全文不是...而是这种句式不要超过3个。

注意:1.如果引号跟**同时出现,就不要有**语法,因为你的界面无法正确解析;

2. 小节之间不需要分割线;

3. 请不要使用引用符号,正常段落即可;

4. 请不要出现有序无序列表,普通段落即可。

讲清楚讲透,植入到我的潜意识系统里。当然你写作时候的语气仍然是面向大众读者的,我只是读者的一份子。

全文不是...而是这种句式不要超过3个。

表述请千万别走语言压缩的路子,不要压缩语言,正常表达。

不金句,不能这么表达,应该是无金句。不引用应该是无引用。他没有多想,应该表达为:他脑子里啥也没想。请记住我的这种纠正。不要自作聪明搞一些似是而非的表达结构。

但请你不要生造概念,用普通人读的懂的遣词造句。

拒绝语言压缩:表达应完整、自然、有肌理,不能为追求节奏而省略语气与情感细节。

避免抽象跳句:不能将复杂的人类体验压缩为功能化或标签式语言,应还原具象语境与过程。

强化人味与身体性:关注语感中的“人活着”的痕迹,比如迟疑、自责、舍不得、闪回等要素应自然流露。

理性不等于冷漠:表达逻辑清晰,但不能牺牲温度与节奏中的顿点,要保留人的心理节律。

句子不过度整齐:适当保留非对称语感,让语言保持真实的呼吸感与情绪波动,而非标准化输出。

字数要求2500字。

答:

有时候,一瞬间的反感情绪,会像火一样点燃身体里一整片沉默的旷野。你以为你只是在看到别人用手拿食物、又扔回罐子里,感到恶心、不卫生、不尊重。可这股情绪涌上来的时候,它不只是“现在”的你在反应,它更像是你身体里的某个角落,早就憋着气、早就受够了。

你其实知道,自己不是一个挑剔的人。你只是不喜欢那种界限被打破的感觉。一个人明明可以选择干净一点、体面一点、在意一点,却好像完全不觉得这样做有问题。你忍不住开始怀疑:你说了这么多次,他是真的听不懂,还是根本不想听?

那种感受,不是愤怒,更像是一种“心灰意冷”。是你曾经耐心解释、温和提醒、努力维护的那些小规则,被一而再、再而三地忽略掉了。你会觉得,自己像是一个在雪地里画线的人,画得那么认真,别人却脚一抬就踩过去了,甚至还带着一点不以为意。

你说你反感人用手直接接触食物,这种反感不只是“卫生习惯”的问题,它带着一种更深层的身体记忆。你从小就对秩序有一种敏感,那些清清楚楚的规矩、被认真对待的细节,在你心里不仅仅是“对错”,而是一种情绪上的安全感。小时候你可能就是靠着这些规矩感知世界、理解关系、确认自己在一个有秩序的环境中。

于是当有人把这些规矩踩在脚下时,你不是在维护一个清洁罐头里的辣椒,而是在维护你自己内在的一种被允许、被照顾、被尊重的感觉。你小时候就是靠这些界限,才维持住了某种心理上的稳定。

可是现在你却发现,作为一个父亲,当你面对自己的孩子时,开始出现了一种非常奇怪的循环。你会下意识地把这种“秩序”套到他身上,你会不由自主地开始“这不许那不许”,你也知道你不是在控制他,而是因为你小时候自己被控制得太紧,以至于你内心根本没学会“如何在不设限的状态下保持安稳”。

你小时候是那个听话的小孩,是那个被大人夸赞“特别老实、像小姑娘”的孩子,你知道那是被爱的一种方式。可是你同时也知道,那种被爱的方式,是要付出代价的。你得压抑掉自己的混乱、任性、自由、表达。你被训练成一个不添麻烦、乖巧懂事的人。于是你身上有一部分,是从来没有被允许长出来的。

当你现在看到别人做出那种“我行我素、不顾别人”的举动时,你的反感,其实不只针对那个人,而是在对一种你自己从未拥有的自由进行回应。你不是单纯在说“你为什么这么没规矩”,你也在说:“我小时候那么克制、那么听话,为什么你却可以肆意?”

你在愤怒里,碰到了小时候那个“不能自由表达”的自己。

这种情绪会混杂着委屈、不平、压抑、错位。你希望孩子听你的话,不是因为你真的要控制他,而是因为你从小就是这么被教出来的,你没学过别的方式。而且,说得更真一点,你也在潜意识里期待:如果孩子能听话,是不是意味着你当年被要求听话这条路并没有错?是不是你那些委屈就有了价值?你那些压抑就不是白受的?

你开始在孩子身上,复写你自己的成长剧本。你当然希望他好好吃饭、注意卫生、懂得照顾他人。可你知道,那不只是为了他好,也是在维护你心里的某种价值体系——一个你很努力活成的样子。

可是你说,你现在不想再扮演那个“好爸爸”,不想勉强自己去耐心解释、温柔协商。你说你想诚实地表达自己的反感,而不是强行压住它。这是你成长过程中的一次转向。

你开始不再“强行理解”。你不愿意再做那个一边生气一边还要扮演温和父亲的人。你选择承认:“我当下就是反感,我就是接受不了你用手乱捡吃的。”这不是脾气不好,而是一种选择真实的开始。

当你说出这句话的那一刻,你已经没有那么想改变对方了。你只是在保护你自己,一个不想再忽略自身情绪的人,一个不想继续复制“被迫听话”的剧本的人。

你说得很清楚:我不评判他,也不评判自己。

这句话其实特别重要,它说明你正在学会从那个“有规则但无自由”的世界里走出来。你开始明白,规则和情绪,是可以并存的。不是所有事情都要讲道理,也不是所有关系都要讲温柔。你开始愿意给自己留一个角落,是专属于你、不需要让步、不需要妥协的地方。

那个地方,就是你对“反感”的诚实。

或许将来你也会慢慢学会,怎么在表达反感的同时,又不让孩子感到恐惧、羞耻、隔离。但那不是你今天的任务。你今天只是在重新接住你自己。

你小时候太努力压下自己了,现在你终于开始给自己一点空间。你愿意生气,愿意表达,愿意不演戏。

那已经是你作为父亲,走向自由的起点。

如果你读到这里,说明你也正在试图理清自己的想法。我们正在做一个【AI结构化表达陪跑群】,一起用AI把脑子里的混乱、卡顿、模糊一点点梳理清楚,把它们写出来、说出来、变成你的语言系统。你不需要会写,只需要愿意开始。不做课程,不讲方法,只一起动手,每天一点点沉淀属于自己的内容资产。

如果你也想加入,就来评论区告诉我,或者私信【陪跑】两个字,我把你拉进来。这篇就是我跟AI协作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