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觉知与创造力】第七篇《觉知的强度,决定创造能否抵达深层结构》

很多创作者都有这样的体验:明明技巧成熟、内容完整、形式漂亮,但作品却总像隔了一层膜,打不到人心的最深处。你用尽全力,却总觉得“还差点什么”。这点“什么”,到底是什么?是觉知的强度。创作的真正穿透力,不在于你用了多少炫技的表达,而在于你在表达背后,是否真的“看见了”。看见了那个主题真正的核心,看见了自己隐藏的动机,看见了情绪背后的本源力量,看见了事物结构之下的...

【觉知与创造力】第六篇《不表达会死?还是沉默才是创造前的酝酿?》

在创作领域,有一句流行语:不表达会死。很多人以此来自我标榜,一种“我是天生创作者”的宣言。但从一个顶级禅修者的视角来看,这句话背后潜藏着一个深刻的误会——你以为你是被表达推动的,其实你是被焦虑驱赶的。那种“必须输出”的冲动,真的是内在源源不断的创造在召唤你吗?还是你无法忍受内在沉默所带来的空虚、无力、身份的消失感?“高频表达”有时是一种生命力的盛放,但更多时...

【觉知与创造力】第五篇《欲望的幻象,如何偷走了创造的真力》

很多创作者的痛点并不在“没有创造力”,而在“创造力早已被掏空”。被什么掏空?不是时间,不是能力,而是——欲望。那些看似“激励你不断创作”的欲望,实则悄无声息地掏空了你内在的真力。想被看见、想火、想赚钱、想证明自己有价值、想成为某个领域的“谁”,这些听起来很有动力的渴望,其实是你和真实创作之间最厚的一层遮蔽。你越想通过作品抵达某种“结果”,你和创造的源头就越远...

【觉知与创造力】第四篇《创造力是一个生命系统的流动,不是任务系统的输出》

现代人一提到“创造力”,立刻联想到的是生产:写多少字、出多少视频、做多少设计、搞多少项目。创造力成了KPI的隐形附庸,成了一个“要被榨取”的指标。于是,我们开始焦虑产出,开始制定计划,开始自我激励、强行高效。但觉知告诉我们,真正的创造力,从不属于这种压榨式节奏。它不是从外部目标中生长出来的,而是从一个完整的生命系统内部自然流淌出来的。就像树不会思考今天要长多...

【觉知与创造力】第三篇《每一次真正的创作,都是对幻觉自我的一次超越》

有一种创作,是在表达观点;有一种创作,是在揭示自我;但还有一种更深的创作,它像是一种“死亡”,一种你愿意让自己原有的身份、执念、标签,在作品中剥落殆尽,只剩下那个无名的存在。这就是觉知之下的真实创作:它不是在“说你是谁”,而是在让“那个你以为的你”消失。很多人写作,是为了证明。证明自己有思想、有深度、有天赋、有价值。有时候连表达痛苦,都是为了让别人看到“我是...

【觉知与创造力】第二篇《灵感不是偶然闪现,而是长期觉知的回声》

很多人以为,灵感是偶尔的运气,是某个情绪波峰的赠礼,是天边一道突如其来的闪电。但从禅修者的视角来看,灵感不是突发事件,而是一种长期沉淀下来的“觉知回声”。就像山谷回音,不是因为你今天喊了一句,而是因为这个山谷一直在那里,静静等待。你若没有喊,它便沉默;你若常常在这里静听,它便与你形成回应的通道。人们错把灵感当作“灵光乍现”,是因为他们只看到灵感冒出来的那一秒...

【觉知与创造力】第一篇《创造不是头脑的产物,而是内在静默的回应》

在很多人看来,“创造”是靠想出来的,是一种激烈的头脑活动,是灵光乍现的产物,是策略、知识与经验在头脑中激烈碰撞后的结果。但一个正在深入禅修的人会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头脑的思考,其实离真正的创造很远。因为头脑,只是一个仓库。它存储过去、拼贴记忆、组合旧知。但真正的创造,是从“尚未被命名之处”流淌而来的,是一种来自无声深处的呼应,而非从概念纷争中硬挤出来的产物。...

《觉知与真实⑧:真实不是目标,而是“正在发生”的这个本身》

从感官的欺骗,到语言的断裂,从情绪的程序,到“我”的幻影,再到记忆的虚构、痛苦的滞留、社会梦境的灌输——你可能已经开始怀疑:那到底什么才是真实?如果我看到的不可信、我说的不准确、我感受的可被制造、我记得的可能是假的、连我自己都可能是被编造的……那么,还有没有一丁点,是可靠的?有没有什么,是我可以“确认这就是了”的?有。那就是此刻——正在发生的这个本身。不是对...

《觉知与真实⑦:集体真实的构建——你所相信的一切,其实是被他人灌输的梦》

你以为你相信的,是你自己相信的。你说自由很重要、爱情值得追求、成功要靠努力、体面是人生底色、父母值得尊重、国家要有信仰、人生该有目标……但你有没有停下来问过:这些“信念”,真的是我自己得来的吗?还是,我只是出生在这个社会系统里,被它“默默地灌输了某种梦”?这一篇,我们开始触碰一个更深的幻觉层——集体共识的幻觉。它不是你内心某种情绪,也不是你个人的伤口,而是你...

《觉知与真实⑥:痛苦是真实的吗?它只是“认知的滞留”》

你觉得那是痛。你全身的细胞都在抗拒它,它吞没你的呼吸、压住你的胸口、模糊你的眼神。它像一道从未被疗愈的伤口,随时可能被碰触、再次裂开。你说:“它是真的。因为我确实感受到了。”但觉知不是要你否认这种痛。它不是来反驳的。它只是问你一个看似残酷、但无比诚实的问题:你所说的“痛”,到底是什么?它是真实的?还是,它只是“你对某种体验的延迟反应”?它,只是“没来得及被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