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里三点,北京西五环的风有点凉。写字楼里的灯早就熄了,只有一个窗还亮着。林舟靠在椅背上,眼睛死死盯着屏幕上那行字:“要做的不是一年爆红,而是五年站稳。”他看了很久,指尖摩挲着鼠标,像在掂量那几个字的分量。他是那种典型的“快时代青年”。三十岁不到,开了两家公司,都倒闭过。每次创业的周期都差不多——半年兴奋,一年焦虑,最后在账本上画个句号。他常说,自己不是没努力...
凌晨三点,香港大学的走廊灯还亮着。一个穿灰色毛衣的老头,推开办公室门,坐下,翻开一本泛黄的手稿。那是张五常。窗外的风从维港吹来,他咳了一声,继续在笔记本上写下那句他重复过无数次的警句:“高手的思考深入而广泛,普通人的思考肤浅而狭窄。”他写下这句话时,手有些抖,但笔迹依然锋利。那一刻,他不是在讲理论,而是在复盘一生。他这一生,见过太多聪明人。也见过太多只会背书...
那天早上,我看见地铁车厢里,一个女孩一边刷短视频一边叹气。手机屏幕的光照在她脸上,像是两种世界的交界——外面的她在笑,里面的她在逃。她嘴里嘀咕着:“我真的该改掉这个习惯。”我听见那句自言自语,忽然有点刺耳,因为我也对自己说过无数次。只是每一次,都没做到。我们都在努力变好,却常常败在习惯手里。坏习惯这东西,就像水,渗得无声,却能磨穿石头。有人算过,一个人每天大...
那天的风很大,大到人走在街上都要稍微侧着身。那种风,不仅吹乱头发,也能吹出人心底藏着的那点焦虑。路口的咖啡摊前,一个穿灰大衣的男人低头接过纸杯,手指冻得有点发白。那天他对我说了一句话:“其实啊,大浪来得再猛,只要你懂得哪些是永远不会被卷走的,就不怕。”我记得那一刻,他的眼神是静的。十年过去,我听过上百个这样的人讲他们的“风浪”——有人被裁员三次,有人创业五年...
凌晨三点,旧金山的风像细砂一样刮过街角。查理·芒格坐在书桌前,眼睛盯着那盏老式的台灯,灯罩泛着昏黄的光。他已经九十多岁了,手边的笔记本还摊着,写满歪斜的字。那是他晚年还在整理的笔记——十三条他一生奉行的道理。不是给别人听的,更像是写给自己的遗言。人这一生,总要有点东西,是能撑过风浪的。钱不算,名不算,连聪明都靠不住。查理说,他见过太多聪明人活得一塌糊涂,只有...
那天的风不大,却吹得人心烦。地铁口的闸机坏了,排成一条长龙。前面那位姑娘手里提着咖啡、耳机里放着《时间管理大师》,她嘴里小声念叨着:“时间就是金钱。”我看着她,忽然生出一种荒谬感——如果真懂时间,她大概不会被堵在这儿,连一口咖啡都凉透了。那一刻,我忽然明白,很多人拼命去“管理时间”,其实是在被时间管理。我们以为在掌控,其实在被吞噬。那些时间表、待办清单、倒计...
深夜的风有一点冷。街上行人不多,灯光照着玻璃橱窗,反射出一个女人的身影——她低着头,看着手机上那句话:“我四十五岁了,还能重新开始吗?” 她盯着屏幕愣了很久,像是在和那个数字较劲。四十五,仿佛一条分界线,把她的勇气切成两半。 可如果没有人告诉她那是“中年”,她还会犹豫吗?这几年,我听过太多人问同样的问题。有人三十岁,说太晚;有人四十岁,说力不从心;有人五十岁...
黎明前的雨下得很细,像是有意为人留出喘息的空间。窗外的天灰着,楼下早餐铺的豆浆味却不肯散。她靠在窗边,手机屏幕亮了又暗,一条未读的消息停在最上方——“抱歉,我真的帮不了你。”那一刻,她没再回,也没哭。只是突然明白,有些时候,不是没人肯帮你,而是没人能帮你。这句话,她用了三年才完全消化。三年前,她在广告公司做策划,每天加班到凌晨两点。项目失败那天,她站在会议室...
那天晚上,我在地铁上,看见一个穿着白衬衫的男人靠着门,眼睛闭着,嘴角微微下垂。手机屏幕亮了一下,是“项目延期”的消息。他只是淡淡看了一眼,然后屏幕一黑,继续闭眼。那一刻,我忽然想到一句话:真正的强大,不是从不崩溃,而是崩溃了还能安静地活下去。地铁里的人都在赶路,没人知道他经历了什么,可我知道,那种不动声色的沉默,就是成年人最后的铠甲。这几年,我接触过很多人,...
她站在客厅中央,手里捧着一只落满灰的马克杯,阳光斜斜照进来,空气里浮着细微的尘埃。那一刻她愣住了,心突然空了一下。她意识到,这个“家”,似乎已经不再让她感到温柔的安定,而像一个无形的怪兽,日日蚕食着她的精力和情绪。她没有吵架,没有崩溃,却在看似平静的日常里,慢慢被耗尽了。家,是人的能量场。可在很多人的生活里,它正在悄悄变成一个“能量黑洞”。看似只是多几样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