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完蛋了”,遇事马上陷入「灾难性想象」,背后竟是这个原理......
2025-07-28
有时候,我发现自己真的是一点风吹草动就整个人崩起来了。可能只是手机突然响了一下,我还没点开看,心里就自动生成了最坏的场景:是不是领导不满意我哪个方案?是不是出事了?是不是又要加班赶项目?我脑子里很快就开了一个会,有无数版本的“完蛋了”在争先恐后地排练。
这种时候真的挺疲惫的。好像并不是事情本身多严重,而是脑子自动把“可能的事”当成了“正在发生的事”,接着一整个情绪大坝就决堤了。
后来才慢慢知道,这其实不全是我的错,不是我玻璃心,也不是我缺乏承受力,而是我的大脑,在某种意义上,还没有学会怎么“管自己”。
原来大脑里有个区域叫“前额叶皮层”,它像一个冷静的指挥官,是那种一看就知道你是被吓着了,不是真的出事了,然后能拍拍你肩说“别慌”的那种存在。可问题是,它经常还没来得及出场,另一个叫“杏仁核”的东西就先冲出来了——那个负责情绪和恐惧的“警报器”。
也就是说,我的大脑就像一个有点混乱的应急中心,警报一响,指挥官还在半路上,就被情绪部队先一步夺权了。
我挺能理解它的。因为成长过程中,我一直是那种“预设最坏结果”的孩子。这其实是一种自保。小时候如果我能提前意识到危险,我就能提前准备,能减少冲突或者避免被骂。久而久之,这种机制就成了反射,不管是不是危险,我的大脑先假设“会有事”,然后身体就进入防御状态。
但说到底,这种“老是要准备打仗”的姿态,让我越来越累。
我开始慢慢尝试着改变点什么,不是从“变得更强”开始,而是先从“不要再吓自己”做起。
我会提醒自己停下来,不去跟着那个最坏的想象跑太远。有时候我会真的就写下来——我现在最担心的事情是啥?它有多少可能性是真的?我能做点什么去缓解这个不安?
光是把这些东西写下来,就像是请那个还没来得及出场的前额叶坐到了桌边,说:“来,我们冷静聊聊。”
我也试着做一些小小的训练——比如,读点看起来“有点费劲”的书,不是为了充实自己,而是为了让大脑重新习惯“慢下来、沉进去”的节奏;又比如,在和别人说话的时候,练习去真正听,而不是脑子里一边听一边彩排“我该怎么回应”;还有时候,就是关掉所有通知,什么都不做,只是静静地坐着,哪怕五分钟,哪怕会有点不安,也就坐着。
我不是想变得多么强大,而是想慢慢找回一种感觉:我是可以掌控我自己的,不是被大脑牵着走。
也有一些日子很糟糕,哪怕做了很多努力,该焦虑的时候还是焦虑。甚至会有点泄气,觉得是不是我注定就只能这样了。但那种时候我就告诉自己——这不是退步,是身体告诉我:你累了,休息一下。
我越来越能体会“理性不是压制情绪”,它更像是一个温柔而坚定的朋友,拉你一把,告诉你你现在感受到的恐惧,它不是真的敌人。你可以看看它,再选择怎么回应,而不是本能地被它吞没。
这个过程挺慢的。没有那种一夜之间开窍的瞬间,更多的时候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时刻,比如某次焦虑快要爆炸前你突然停住了,比如一次会议你不再提前脑补失败的剧本,比如你可以坦然告诉别人“我有点焦虑”,而不是一味逞强。
慢慢地,你会发现,有些东西变了。有些情绪,你不再那么怕它了。有些念头,你也知道它来了又会走,不必慌张。
然后你开始知道,有个更完整的你,正在形成。
不是更完美,而是更真实。
「如夜話,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