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若水,本無定性,因境而動;若能觀照其流,則動亦可成福。這世間總喜歡給人貼上「穩定」的標籤,似乎越不動情緒,越值得信賴。但我在生活中反覆看見另一種光——那些情緒澎湃、時而脆弱、時而激昂的人,常常活得更深、更真,也更幸福。這一發現最初讓我疑惑:不穩定怎麼會是福?而今,我漸漸明白,那正是生命最真實的脈動,是一種靈魂的寬度。情緒穩定不是修來的德行,而是與生俱來的...
心若久居一室,氣息也會沈滯,神情漸漸枯槁。這世間的生命,本是流動之物,水不流則腐,心不動則鈍。多年前,我也曾以為安穩即是福,宅居家中便是自在,直到有一日我發現,所謂安穩若無活水,終是變成了困囿心靈的牢籠。人若長期困於宅所,精神便如無日之花,漸失其色。曾有段時光,我每日在家,無風無雨,亦無生氣。醒來不覺晨光明媚,入夜不聞蟲鳴可喜,時間彷彿只是一種持續空轉的靜止...
一個人之所以不缺錢、不缺愛,並非全因際遇優渥,而是他內在擁有一種極稀有的心態——歸零。歸零不是失去,而是讓萬象有處可生。近日,我在靜夜讀到一句話:「畫畫要留白,人生也一樣。」那是電視廣告中一位老奶奶說給孫女的話,卻像一束月光照進我心裡。這樣的話語,簡樸卻深遠。生活若處處填滿,心靈便無所棲息。歸零,是一種讓心靈重新呼吸的方式,是從內在生出空間,讓喜悅、希望、明...
真正的道路,不在熟悉之中,而在心願未至之處。當我讀到一位年輕人背著行囊遠赴非洲,只為尋一片尚未飽和的天地時,內心竟湧起一股不言而喻的共鳴。原來,人的生命會在某些時刻,主動地把自己放逐到一塊未知的土地,為的不是逃避,而是尋回本來的自己。這片土地或許名叫非洲,也可能是任何一個讓人不得不重新學會看見、重新學會呼吸的所在。一個人之所以選擇遠行,往往不是因為彼方有什麼...
真正好看的女人,不是被歲月遺忘的人,而是懂得如何與歲月交朋友的人。當我靜靜凝望那些四十歲仍舊光彩照人的女子時,我常會想起一句古語:「松柏後凋,烈士暮年。」容顏之美固然動人,但真正令人動容的,是那從內而外散發的沉靜與篤定。她們不是停留在年華中的少女,而是在流年裡學會了自愛、自持與自在的女人。一個持續工作、與世界相連的女人,自有她的光亮。年歲的增長並非削減熱情的...
孩子長大後是否親近,不在於我們給了多少,而在於我們給的是什麼。靜下心來想,愛從來不是一種交換。真正的親密,從來不是靠「我為你做了多少」累積出來的帳本,而是從「你是否感受到我真正看見了你」開始的。當一個孩子在成長路上被看見、被理解,而不是被壓著肩膀、記著債務地前行,那麼這份親子之情,便如山泉,潺潺不絕。父母過度強調付出,其實是在無聲索取。曾聽一位友人輕聲說起,...
世間有一種寧靜,不因繁華熱鬧而增色,也不因孤身獨行而失彩。這樣的寧靜,不是無聲的空白,而是一種自我與天地契合的和諧。每當我看見那些一人行走卻氣定神閒的人,便想起《中庸》所言:「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一個人真正的豐盛,不在於周圍有多少人呼應,而在於內在是否充盈。真正的快樂,不依附他人,而根源於心的明淨與自足。有時候,別人眼中的孤獨者,恰是心中最富...
人在靜夜裡,若願將心沉入文字,或可於他人思緒中照見自己。當我細細讀完張一鳴早年微博所綴之231段語錄,彷彿與一位未曾謀面,卻心意相契的行者,在一條通往內在深處的長路上並肩而行。這些文字既是他的思考,也是許多人的映照,而我讀來,則如澆心之甘露,步步生光。真正的成長,是穿透自己習慣的幻象,看清什麼是真實。許多話語,初看平常,然若靜心觀之,實則藏著破執見、化頑性的...
穩定之下,不可忘記變化的源頭在己心。近日,我常在沉思:為何老員工盡心竭力多年,仍抵不過一位新進者的高薪?這不是一紙制度的冷酷,也不全然是企業無情,而是萬象生滅有時、時勢流轉之理自有因果。企業之所以甘願高薪延攬新人,而不提薪慰留舊人,並非不見舊功,而是對“市場價值”這把尺的順應與依賴。市場的價碼,不以情義為轉移,唯以“此刻可替代性”為基準。當一人久居崗位,早成...
薪三万不过是桥梁,而非归宿。她住进豪宅,吃最好的,甚至体验头等舱的滋味,却从不迷失。那是她知道:荣华之外,还有更广阔的内心天地需要她寻找。陪伴的温柔背后,掣动的是深厚的责任。清晨六点,她轻手起身,精心为孩子准备早餐;白日里,她用英语对话、教行为规范;夜幕降临,她是孩子最后的陪护。外表看来是“保姆兼教师”,但于她而言,这亦是灵魂与灵魂之间深夜对话的邀请。这种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