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济:亨,小利贞,初吉终乱;看似成功的时候尤其要防范
2025-09-15
既济:亨,小利贞,初吉终乱。
彖传:
既济,亨,小者亨也。利贞,刚柔正而位当也。初吉,柔得中也。终止则乱,其道穷也。
象传:
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
那天是雨后,街道上还有未干的水迹。一个朋友给我讲起他最近的窘境:创业三年,好不容易产品跑通,资金也跟上,团队也在壮大,本该是“初吉”的时刻,却偏偏在这一年开始出现裂痕。股东意见分歧,供应链波动,连最稳妥的老客户也突然要求降价。他苦笑着说:“好像一切都刚刚顺了,反而要乱了。”这句话让我想起《易经》中的卦辞——既济。
既济,本义是“已经渡过”,似乎意味着安稳,但《彖传》里却写着“初吉,终乱”。这是一种诡谲的逻辑:在顺境中藏着败局,在终点中埋下转折。就像朋友的处境,开始看似风平浪静,实际上已经酝酿动荡。
资料显示,在企业生命周期研究中,美国国家小企业协会曾统计过,一个企业能活过五年的概率不到一半。更吊诡的是,不少公司死于并非起步时的艰难,而是死在“看似成功”的节点。利润丰厚,团队气势正盛,却因为内部分配不均或外部环境骤变而坠落。初吉终乱,这不是古人的迷信,而是周期的铁律。
这不仅仅是企业。我们看家庭关系,也常如此。表面上,夫妻恩爱,子女成绩优异,日子安稳,旁人羡慕不已。但偏偏在“已经渡河”的阶段,矛盾才慢慢浮现。那天,另一位同事在茶歇时说起:“我老婆跟我提离婚,我一愣,我们明明什么都不缺啊。”表面上拥有一切,实际上关系早在无声中失衡,只是日常琐碎掩盖了问题。
为什么“终”容易乱?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成就盲区”,当人完成了目标或取得阶段性成功,就会下意识地放松戒备,把之前小心翼翼的警觉丢掉。正如《象传》所说,“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真正聪明的人在最安全的时刻想象风险,在最稳妥的阶段布置退路。
我曾经尝试做一个小实验:在项目最顺利的阶段,把团队拉到会议室,要求每个人写下三个最可能导致项目失败的场景。刚开始大家觉得奇怪,甚至有人觉得不吉利。但几轮讨论下来,我们发现了一个漏洞:关键的供应商合约中有一条模糊条款,一旦对方涨价,我们毫无应对。几个月后,涨价真的发生了。幸亏早有预案,我们才渡了过去。
这样的实验,其实就是“思患而预防”的当代版本。你今天也可以试试:当一件事正在走顺,不妨拿出纸和笔,写下可能的三个风险点,再给它们设计一个最笨但最稳的应对方式。这就是自我防乱的“保险”。
当然,并非所有预防都能成功。记得去年,我另一个计划就失败过。那是一次市场推广,我提前想好预算、投放渠道和应急方案,信心十足。但上线第三天,数据远低于预期,连备用方案也没能挽救。我不得不果断叫停,损失了一大笔费用。当时很沮丧,但后来回想,问题不在于没预防,而在于错误地高估了渠道效力。这种返工让我学会,预防不是万能,反而要允许失败的空间,把损失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
这并非个例。纵观历史,盛极而衰的故事屡见不鲜。罗马帝国的版图在公元二世纪达到鼎盛,却在内部腐败和外部入侵的夹击下迅速衰落。中国的隋朝大运河贯通南北,却因过度劳役和急功近利而二世而亡。每一次看似“既济”的繁荣,往往都暗藏崩塌的种子。
所以,真正的智慧并非如何抵达“既济”,而是如何在既济时保持未济的心态。就像游泳的人,即使上了岸,身体还带着水汽,才会提醒自己那条河仍在身后。
回到个人层面,如何避免“初吉终乱”?也许可以从三点思考。第一,设定新约束。不要以为已经完成就可以放松,而是要主动给自己加新的目标和边界,把惰性抵消。第二,维持动态平衡。表面稳定的关系和事业,实际上需要不断修补,就像房子要定期检修,船只要不断维护。第三,敢于面对波动。接受失败、容许返工,把错误看成学习的成本,而不是毁灭的终点。
我曾经问过一位年长的老师:什么时候最危险?他沉吟后说:“不是风浪大时,而是风平浪静时。因为那时,人会睡着。”这句话像一记警钟,提醒我顺境中比逆境更需要清醒。
遗憾的是,很多人没能等到那一刻的觉醒。有人在事业正盛时,过度扩张,最后资金链断裂;有人在感情最甜蜜时,以为不需沟通,最后走散。
正如古话所说:“虚室生白,吉祥止止。”空下心来,留一片空间给不确定,反而能让好运停驻。也许答案未必立刻出现,但愿我们都能在既济的时刻,学会未雨绸缪,在顺境里保持警觉,在终点前维持清醒。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