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会想,一个人走进热闹,又从热闹里退下来,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不是摔了一跤,也不是被推下去的。有时候更像是——人群中最安静的那个人,忽然回头看了一眼,然后自己慢慢走远了。没有人逼他,也没有什么崩塌的时刻。他就是,觉得够了。然后,收笔、关门、散场。我说的是当年明月,也可能是另一个我。一个人写字,写到几百万册,写到上央视,写到每个中学生都在课桌底下偷看你写...
我一直以为,关系是靠感情维系的。至少小时候是这么教的,什么“你对别人好,别人也会对你好”,还有“真心换真心”。但我现在真的有点怀疑,小时候学的那些,像是给童话配的注脚,不是写给成年人的说明书。因为我也真心实意地对人好过。愿意迁就、愿意等待、愿意解释,哪怕委屈也咬牙坚持。但后来才明白,关系从来不是看你有多真诚,而是看你有没有价值。这句话听着难听,但每一次关系变...
每天回家的第一个动作,是脱鞋换衣服,然后开水龙头洗手。水哗啦流着,我站在那里不动,有时候会让自己在水里停那么几秒,像是把白天所有吵闹、疲惫、听不下去的话、不敢反驳的瞬间都冲掉一样。然后我会洗个澡。我对沐浴露的执念有点奇怪,明明知道都是表面功夫,但每天选香型的时候还是认真得像在做决策。草木、柑橘、木质、果香,不同的味道会让我想起不同的日子,有的是晴天,有的是夜...
有时候我在深夜会想起一件事,就是小时候写在作文本上的那个“理想”。想当科学家,想造飞机,想站在戈壁滩上给国家干点什么。可那时候并不明白“干点什么”到底意味着什么。后来长大了,进了职场,才知道这句话里真正要付出的,是几十年如一日的踏实,是咬牙的坚持,是被忽略时还要相信自己的那种钝痛。说实话,挺难的,真的挺难的。但我听完余承东那段演讲,突然明白,有些人是真的把这...
我也曾在一个很安静的夜里问过自己,为什么我努力了那么久,还是没人看见我。那种感觉,不是委屈,是钝痛。像你在黑夜里种了一颗树,每天浇水施肥,但不长高,也不开花,周围人走过去只是淡淡地说一句:“你还在搞这个?”我是那种特别普通的女孩,小地方出来,没资源、没人脉,也不太会表现。工作也没什么特别亮眼的成绩,朋友圈很少发自己的事,怕说出来别人笑,怕别人不当回事,更怕自...
有些时候会突然陷进一种情绪里,像一阵没来由的雾,什么也看不清。不是特别痛,也没有什么大事发生,就是那种“是不是我哪里做错了”的钝痛,像被生活轻轻推了一把,却一直没站稳。前两天坐地铁,刷到一个短视频,说的是“大后期人格”,我看了一会儿,没转发,也没点赞,默默点了收藏。好像突然有人在黑暗中跟我说话,一句“你没来晚,一切都刚好”。我已经三十多岁了,身边很多人都有了...
我常觉得结婚这件事,像是两个带着行李的人,在半夜的雨里找到彼此,然后说,不如我们一起走一段。但走着走着,有的人把行李扔给对方,有的人开始走神,还有的人干脆下了车,留下一个人,还背着两人的包。听说上海最近离婚预约排到下个月,我没有惊讶,只是突然有点想哭。不是为别人,是为我们这一代人,为那些在夜深人静时望着天花板的中年男女。很多人结婚的时候都爱得不轻,也许有些急...
我很久没有发朋友圈了。有时候是懒,有时候是怕。怕别人看出我的生活没有表面那么从容,怕分享的东西太“琐碎”显得自我感太强,怕被误解,怕被轻视,怕被忽略……怕得太多,到最后索性什么也不说了。可是我曾经很爱发朋友圈的啊。去菜市场买了一束特别便宜的花,也会兴奋地拍照;孩子的涂鸦画得莫名其妙,也忍不住配两句解说发出去;甚至一个落日、一杯手磨咖啡、一次深夜的失眠,都觉得...
我其实是犹豫了很久才付费学写作的。那种犹豫不是怕被骗,而是怕自己辜负了那笔钱。怕买了以后发现还是不会写,然后又陷入更深的自我否定。我以前买过健身课、外语班、理财书,买完基本都没坚持几天,总觉得热情一过,一切就泡汤了。写作这个事,我也以为会重蹈覆辙。后来我才意识到,很多时候不是课程不行,是我自己还没到愿意真正承担变化的阶段。想要进步,又不想付出代价,这是个很折...
我有时候会想,为什么我们会对某些工作心生排斥。不是因为它们不重要,也不是因为它们赚不到钱,而是因为从小被灌进脑子的那些东西。比如,坐办公室是“正经工作”,进工厂就是“混日子”。可你问问现在街上的年轻人,真的坐在电脑前的那些人,活得都舒坦吗?前几天我请人来家里修一个热水管,做完活我们闲聊了一会,他说自己一个月三万多,但不是一直都有,有时忙得喘不过气,有时几天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