涣: 六三:涣其躬,无悔。象传: 涣其躬,志在外也。当一个人肯放下自己,天地就会替他托举。《涣》卦的六三爻说:“涣其躬,无悔。”《象传》解释:“涣其躬,志在外也。”这短短几字,好像轻轻一笔,却藏着大大的智慧。字面看,是说在涣散的局势里,能舍弃小我之身,便不会有悔;而《象传》进一步指出,这正因为他的志向不在个人,而在更大的外在之事。换句话说,当一个人能够放下对...
涣: 九二:涣奔其机,悔亡。象传: 涣奔其机,得愿也。心一旦找到真正的依靠,懊悔就会悄然消散。《涣》卦九二爻辞说:“涣奔其机,悔亡。”《象传》解释:“涣奔其机,得愿也。”若只看字面,仿佛只是告诉我们:在纷乱散开的局势中,若能奔赴归属之处,就不再会有后悔,因为已经得偿所愿。可是细细体味,这几句话蕴含的道理远不止如此。所谓“机”,既可以理解为枢机、关键点,也可以...
涣: 初六:用拯马壮,吉。象传: 初六之吉,顺也。凡事只要愿意主动伸手,黑暗也能慢慢退散。在《涣》的卦辞中,初六爻说“用拯马壮,吉”,《象传》解释为“初六之吉,顺也”。如果只是字面去看,这句话似乎很简单,就是说在最初的时候,要用强壮的马去拯救,结果会是吉祥的。而《象传》给出的理由,是因为“顺”。但若细细体味,这里头藏着的智慧,其实与我们日常人生极为贴近。初六...
涣:亨。王假有庙,利涉大川,利贞。彖传: 涣,亨。刚来而不穷,柔得位乎外而上同。王假有庙,王乃在中也。利涉大川,乘木有功也。象传: 风行水上,涣;先王以享于帝立庙。心若能聚,就能渡过一切难关。世上的人,总是在散与聚之间徘徊。散的时候,心思像风吹开的蒲公英,飘飘荡荡,不知要落到哪里去。聚的时候,念头像溪水汇入江河,慢慢有了力量,可以推动沉重的船只渡过江面。卦名...
看透一切形状只是影子,才能走进真正的自在。世间的文化与宗教,各有其立足点。基督教的核心是“爱”,但它仍停留在“爱”的对象上,强调人与神、人与人的关系,这是一种着相的爱;伊斯兰教的核心是“顺”,它让人服从真主的旨意,建立秩序与律法,这也是依托着一个对象而展开的顺服;而中华文化则常常引人离相。佛家讲“如来”,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超越了形相;道家讲“无极”...
真正能让人安下心来的智慧,是超越对与错的分野。基督教文化说“爱”,教人宽恕,教人扶持,让彼此在关怀中感受上帝的光;伊斯兰文化说“顺”,教人敬畏,教人节制,让灵魂在服从中获得笃定与安宁;而中华文化却似乎更宽广,它不仅讲“顺”,更讲“和”,更讲“超越二元”。佛家说“不二法门”,道家说“无为而治”,儒家说“和而不同”,这都是超越对立的智慧:既不执着于胜负,也不困囿...
要看清生活,就学会里外一起看,门自然开。我常在清晨的静处,听见世界的两种脚步声,一种往里走,一种往外走。往里走的脚步,细细密密,像用放大镜看尘埃,问粒子、问分子、问自我最细的一线念头,这路子专注、精致、讲究把大的事情拆成小的事情,追问本源里还藏着什么;往外走的脚步,阔阔朗朗,像站在高地看河流,观天地、观众生、观一切关系的回环,这路子开阔、周全、讲究把小的事情...
同求真理,西方先定规则,东方先看水势。我常在日常里观察人心与万物的走向。早晨泡一杯茶,水开不过沸,茶叶舒展自有秩序;夜里临窗而坐,看楼下车流,红绿灯像节拍器一样管束着速度。这两种画面像两条道路,一条自上而下,先立法度再行事,一条自下而上,先观形势再顺应。你问西方为何多走自上而下的思维路,而东方却恰好相反?我想说,这不是谁聪明、谁迟钝的问题,而是对秩序来源各自...
别把手指当月亮看,心到哪儿月就在哪儿。世间的教法多如夜空繁星,名字各异,仪轨各异,说法各异,却都在做同一件温柔而坚定的事——抬起一根指头,叫我们看向黑暗里的一轮月。指头是必要的,因为幼童看月,须得有人指;指头也易误,因为心一急,便把指头当成月亮,握得紧紧,咬得死死。你说“任何的宗教都是指月之指,而非月亮本身”,我深觉这一句话,正点在人心的要害。它回答的不是谁...
生命的意义,常常藏在不同文化里说的那几句话。当我们去看基督天主文化、伊斯兰文化与中华文化时,会发现三者虽生长在不同土地,却都在追问同一个问题:人为什么而活,人怎样才能活得安稳、活得有光。基督天主文化的精华是“爱”,爱上帝,也爱众人,用爱来化解仇恨与隔阂;伊斯兰文化的核心是“顺”,顺服真主的安排,在信仰的指引下自律、自持、守戒,从而找到灵魂的宁静;而中华文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