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小过:九三:弗过防之,从或戕之,凶;防守不是退缩,而是智慧
2025-09-12

小过:

九三:弗过防之,从或戕之,凶。

象传:

从或戕之,凶如何也。

夜风很急,像有人在黑暗里推着行人往前赶。小区门口的台阶上,一个男人正低头刷手机,屏幕里跳出的消息让他皱起眉头:团队里有人越线抢活,结果惹了麻烦,把客户搞丢了。他叹了口气,嘴里喃喃:“这不就是小过卦的九三么,弗过防之,从或戕之,凶。”那一刻,他突然有种刺痛感,像是古人几千年前的话语在此刻穿透了时间,落在自己身上。

“弗过防之”,是说不能轻易逾越那条界限,要设防守护。“从或戕之”,意思是跟随那些越界的人,结果可能被拖下水,甚至受害。最后的“凶”字,更像是重锤一样落下,让人一瞬间冷静下来。这不是抽象的警告,而是鲜活的现实。团队中的那个人,本想表现积极,想要直接把方案递上去,却没料到忽视了客户的需求,最后弄巧成拙。领导追责时,他一个人扛不住,旁边几个帮腔的人也被卷了进去,这就是“从或戕之”的注脚。

那天晚上,他回忆起自己刚入行时的一段经历。那是一个加班到凌晨的项目,客户要一个突击方案,大家都在按流程推进,他却心急火燎,觉得速度就是胜利,擅自跳过审核环节,直接把方案发了过去。第二天客户当场指出,方案里有致命漏洞,不仅没有加分,反而让团队被质疑专业性。那一次,部门负责人在全员会上直言:“规矩不是负担,是保护。”这句话他铭记至今。那就是他自己的“返工”,一次用错误换来的清醒。

资料显示,麦肯锡在2021年的一份管理调研中提到,超过60%的团队危机,源头并非能力不足,而是越权与失序。换句话说,所谓“多干点”的热情,若没边界,最终很可能转化为“凶”的代价。表面看是勇气,实际上是缺乏防守的莽撞。古人说“弗过防之”,正是提醒:防守不是退缩,而是智慧。

他曾经做过一个小实验。为了克制自己“急于出手”的毛病,他在会议里规定自己“先听三个人再发言”。那一个月里,他惊讶地发现,当自己不再一开始就抢话,反而能捕捉到更多角度,提出的意见更容易得到认同。这是一个极小的动作,却像在心里设了一道“防”。那道防线,不是挡住自己,而是保护自己不被盲目裹挟。

可人性里总有不安分。某次项目,他还是忍不住了。眼看同事和客户沟通卡住,他一着急,立刻补了一句强硬的承诺:“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马上解决。”话出口的瞬间,他自己心里就慌了,因为根本没有成熟方案。后来的两周,整个团队都在为这句承诺加班填坑。有人背地里埋怨:“这口黑锅,我们凭什么跟着背?”这就是“从或戕之”的后果。一个人贸然的承诺,把所有人拖进了困境。短期看似担当,长期却是累积怨气,最后以凶收场。

在与一位老领导的对话中,他听到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勇气和鲁莽的区别,在于边界。”那天领导递给他一本旧书,是《左传》。他随手翻开,看到一句:“从众而不思,则必殃及。”和九三爻辞里“从或戕之”竟遥遥呼应。几千年来,人类的处境并没有太大不同。无论是在战场,还是职场,从众的冲动,往往埋下集体受伤的隐患。

这并非个案。在家庭关系里也常常重演。一个孩子看到父母争吵,急着站队,跟着一方激烈对抗,最后受伤的往往是自己。心理学上称之为“情绪卷入”,过早介入父母的矛盾,孩子可能承受本不该承受的压力。六岁的小轩就曾在心理咨询中说过:“我怕妈妈哭,所以我帮她骂爸爸。”这句话让咨询师久久沉默。小轩只是“从”,但结果却是“戕”,这是古语在当下最赤裸的注脚。

那天晚上,他在书桌前写下一段话:“防守不是退步,是节制的力量。别因为一时的急切,把自己和别人推向危险。”写下时,他突然想起小时候看球赛的画面。防守到位的球队,往往比一味猛攻的球队走得更远。那时他才意识到,生活里的很多凶险,其实就是因为忘记了设防,忘记了等待。

朋友评价他:“他现在变得慢了,不再急着往前冲,但这种慢,让人觉得可靠。”这句话听上去平淡,却正是对九三卦辞的现代诠释。急切的人,总想一跃而上,却常常因缺乏边界而跌落;懂得防守的人,看似迟缓,却能避开风险,稳稳走远。

遗憾的是,那个越线的同事没能等到补救的机会,被调离岗位,成了团队里的警示案例。正如一句古话所说:“善守者,必能久。”或许答案未必立刻出现,但愿我们都能记住,行事要懂得“弗过防之”,别让一时的冲动,把自己和他人拖入“戕”的结局。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