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过:初六:飞鸟以凶;盲目自信,过而有凶
2025-09-12
小过:
初六:飞鸟以凶。
象传:
飞鸟以凶,不可如何也。
山村小学的操场上,八岁的小明爬上了学校最高的梧桐树。
他想要够到树顶那个风筝,那是昨天被风吹上去的。其他孩子都说够不着,劝他别爬了。但小明不听,他觉得自己一定能拿到。树越爬越高,枝条越来越细,当他伸手去抓风筝的那一刻,树枝断了。
孩子从三米高的树上摔下来,左臂骨折,在医院躺了一个月。
这就是《易经》小过卦初六爻所警示的"飞鸟以凶"。象传说得很直白:"飞鸟以凶,不可如何也。"意思是,像鸟儿一样盲目向高处飞,必然遭遇凶险,而且这种凶险一旦发生,就无法挽回。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飞鸟"到处都是。他们冲动、自信、不听劝告,认为自己能够超越常规,结果往往撞得头破血流。
去年春天,我认识了一个叫李华的年轻创业者。他刚从大学毕业,手里有家里给的五十万启动资金,准备做一个"革命性"的社交软件。
李华的想法很简单:现有的社交软件都太复杂了,他要做一个极简版的,只有发文字和图片两个功能,界面干净到极致。他相信这种简约美学一定能打动用户,特别是年轻人。
我问他做过市场调研吗,他摆摆手:"调研什么,我就是用户,我知道用户要什么。"我问他有没有技术团队,他说:"技术不是问题,找几个程序员就行了。"我问他商业模式是什么,他说:"先做用户,有了用户自然有商业模式。"
这种自信让我想起了那只想要飞得更高的鸟。
李华花了三个月时间找到了两个程序员,又花了四个月时间开发出了产品。界面确实很简洁,功能也如他所说,只有最基础的社交功能。他满怀信心地发布了这款应用,以为会有大批用户涌入。
结果让他大跌眼镜。应用发布三周,总共只有不到一百个注册用户,活跃用户更是寥寥无几。用户评价也很直接:"功能太简单了,还不如用微信。""界面是简洁,但是没什么特色。""为什么要用这个,给我一个理由。"
李华开始慌了。他找到我,问我这是怎么回事。我陪他做了一次深入的用户调研,结果发现了几个致命问题:用户并不觉得现有社交软件太复杂,反而认为功能越多越好;极简设计虽然好看,但缺乏个性化和差异化;没有社交关系链的新应用很难让用户从微信这样的巨头平台迁移过来。
这些问题在产品开发之前就存在,只是李华选择了忽视。他就像那只执意要飞向高处的鸟,看不见前方的危险。
更要命的是,五十万资金已经花得差不多了。团队工资、服务器费用、推广成本,每一项都是真金白银的支出。李华面临着一个残酷的选择:要么追加投资继续改进产品,要么认输退出。
他选择了前者。又从朋友那里借了三十万,准备对产品进行大幅改版。但这时候,团队出现了问题。两个程序员因为长期加班和不明确的前景选择了离职,李华不得不重新招人,这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我劝他冷静分析一下形势,也许应该考虑转换思路或者暂停项目。但李华此时已经深陷其中,他说:"都投入这么多了,不能半途而废。我相信这个产品有市场,只是需要时间。"
这种心态在心理学上叫做"沉没成本谬误",但在《易经》的语境里,这就是"飞鸟以凶,不可如何也"的典型表现。一旦踏上了错误的道路,就很难回头,只能继续飞向更危险的高度。
又过了半年,李华的产品依然没有起色。用户增长停滞,资金即将耗尽,团队士气低落。更糟糕的是,市场上出现了几款类似定位的应用,都比他的产品更成熟,用户基础更大。
李华终于意识到自己败了,彻底败了。八十万投入打了水漂,创业梦想破灭,还欠了一屁股债。他在项目关闭的那天给我发了一条微信:"我现在终于理解什么叫'不可如何也'了。"
这个故事让我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人明明看得见危险,却还要往前冲?为什么明智的建议总是被当作耳边风?
我找到了一些研究资料。斯坦福大学的行为经济学研究显示,人在面对不确定性时,往往会高估自己的控制能力,低估风险的概率。这种认知偏差在年轻人身上尤其明显,因为他们缺乏失败的经验,对自己的判断过分自信。
更深层的原因可能是现代社会对"成功"的定义出了问题。我们太推崇那些敢于冒险、敢于打破常规的"英雄"故事,却忽略了背后无数失败的案例。媒体喜欢报道那些一夜暴富的创业神话,却很少关注那些因为盲目冲动而破产的普通人。
这种信息不对称造成了一种错觉:似乎只要足够勇敢,足够坚持,就一定能够成功。但现实是,大部分"飞鸟"都会遭遇"凶",而且这种凶险往往是"不可如何"的。
我决定做一个小实验来验证这个观点。我选择了三个想要"向上飞"的朋友,跟踪观察他们的决策过程和结果。
小王想要辞职去做全职股票投资,他认为自己有天赋,能够在股市里赚到比工资多十倍的钱。我建议他先用少量资金试验一下,但他觉得这样赚不到大钱,坚持要把所有积蓄都投入进去。
小李想要开一家高端餐厅,他觉得自己的厨艺和品味都很不错,一定能够吸引到追求品质的客户。我建议他先开个小店试试水,但他认为高端餐厅必须有足够的投入才能体现品质,不能将就。
小张想要投资一个朋友推荐的"高收益"理财产品,年收益率据说能达到30%。我提醒他这个收益率明显不合理,很可能是庞氏骗局,但他说朋友都投了,而且已经拿到了几个月的收益,应该没问题。
三个月后,结果一目了然。小王在股市里亏掉了积蓄的80%,不得不回去找工作,而且因为心态失衡,工作表现也不如以前。小李的餐厅开业两个月就关门了,选址、装修、设备的投资全部打了水漂。小张的理财产品果然是骗局,本金血本无归,连报警都找不回来。
三只"飞鸟"都遭遇了"凶",而且都是"不可如何也"的那种。事后回想,每个人都能看清自己当时的盲点,但在决策的那个当下,他们都觉得自己是对的。
这让我想起一个更大的社会现象。这些年来,各种"风口"理论层出不穷,从O2O到区块链,从直播带货到元宇宙,总有人相信自己能够抓住风口飞起来。媒体和投资人也在不断制造这种"飞鸟"幻觉,鼓励人们勇敢地向上飞。
但现实是,真正能够在风口上飞起来的永远是少数,大部分人都会摔得很惨。2015年的O2O泡沫,2017年的区块链热潮,2019年的直播电商狂潮,每一次都有成千上万的"飞鸟"坠落,每一次都有无数的"不可如何也"。
我并不是在批判冒险精神或者创新勇气,这些品质对社会进步确实有价值。我想说的是,"飞鸟"和"智者"的区别在于对风险的认知和控制。
真正的智者不会拒绝向上飞,但他们会选择合适的时机、合适的方式、合适的高度。他们懂得循序渐进,懂得试错和调整,懂得在必要时候及时停损。
比如马云创立阿里巴巴的时候,他并没有一开始就想要做今天这样规模的互联网帝国。他只是想要帮助中小企业做外贸生意,这个目标相对明确和可达到。当B2B业务稳定后,他才逐步扩展到C2C、支付、云计算等领域。
再比如任正非创立华为的时候,他选择的是代理销售,而不是自主研发。这个起点虽然不够"高大上",但风险可控,能够积累资金和经验。当公司有了一定基础后,他才开始投入研发,逐步向产业链上游攀升。
这种策略在《易经》里叫做"潜龙勿用",意思是在实力不足的时候要保持低调,等待时机。这跟小过卦初六的"飞鸟以凶"形成了鲜明对比。
但问题是,现在的社会环境很难让人保持这种耐心。房价在涨,物价在涨,同龄人在成功,焦虑在蔓延。每个人都希望能够快速改变命运,快速实现财务自由,快速达到人生巅峰。这种急躁心态让很多人选择了"飞鸟"的道路。
我想起那个从梧桐树上坠落的孩子小明。他现在已经十五岁了,左臂上留下了一道疤痕。我问他还记不记得当年那次摔跤,他笑了笑说:"记得啊,那时候觉得自己什么都能做到,现在知道有些事情急不得。"
也许这就是"飞鸟以凶"最大的价值:它用疼痛教会我们敬畏,用失败教会我们谦逊,用"不可如何也"教会我们接受现实的边界。
正如老子所说:"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真正的智慧不是逞强,而是知道什么时候该飞,什么时候该停,什么时候该承认自己只是一只普通的鸟,而不是展翅九天的大鹏。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