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与意义五体投地,是汉地与藏地佛教都通行的一种礼敬方式。所谓“五体”,通常指额头、双手、双膝着地,通过“身”去表达对佛、法、僧(或所敬对象)的恭敬与皈依,同时训练“语”“意”的收摄与谦下。传统上,这被视为:去我慢、培福德、净罪业、调身心的一套完整工法。适用场景与准备空间不必很大,一张瑜伽垫或毛毯即可。面向所敬对象(佛像、经像、僧团、或心中所观想的三宝)。穿...
                                                                                                        
                    
                                        许多人走进修行,总会悄悄问我一句:师父,海底轮被“激活”时,究竟会发生什么?如果你期待的是烟火与奇景,我要先提醒你——真正的激活,往往悄无声息;它不像雷霆,更像树根在黑土里慢慢伸展。你忽然发现,脚下的地变实了,心里的慌变小了,日子从一团乱麻变成一根根可握的线。这份“落地”的感觉,就是海底轮给你的第一份礼物。从身体开始说起。海底轮位于脊柱底部、会阴一带,激活时...
                                                                                                        
                    
                                        这里给你推荐一个 B 站上比较适合观想海底轮(念 “LAM” 种子音)配合的音频视频:推荐链接:颂钵脉轮唱诵 根轮 - LAM 腹轮(BV1oT411n7gC)哔哩哔哩这个视频里使用了颂钵音和“LAM”咒音唱诵,声音比较平稳、低沉,延续性也不错,很适合打坐观想、配合呼吸把意念带入海底轮。为什么这个视频较合适?用了颂钵共鸣,声音绵延,不会太突然或跳跃,有利于把...
                                                                                                        
                    
                                        既然你诚心来问,我便以一位修行人所能传达的简明之言,为你开示观想海底轮、念种子音的法门。一、知其根本海底轮,梵名 Muladhara,意即“根基”。一切修行若无根基,皆如空中楼阁。观想此轮,不是追求幻境,而是让身心回到最初的稳固——脚踏大地,心安如山。其种子音为 LAM。此音并非普通的音节,而是承载大地能量的振动。声起处,意念随之聚焦,宛如钟磬一响,空谷皆应...
                                                                                                        
                    
                                        一、海底轮的位置与意义海底轮位于脊椎底部,生殖器与肛门之间的区域。在传统象征里,它对应大地元素,象征根基、安全、生存、稳定。观想它,目的并不是为了神秘,而是通过“身心专注”来调和身体的稳定感与内心的安全感。二、观想的基本原则安住身体:观想必须以安定的坐姿或躺姿为基础,身体稳,心才不会乱。借助呼吸:呼吸是观想的桥梁,观想不是脑袋里的幻想,而是要通过呼吸把意识带...
                                                                                                        
                    
                                        你是否曾有过这样的时刻:明明生活还算安稳,却总觉得心里没底,好像站在一块松软的土地上,随时可能陷落?有的人是在面对老板提问时心慌意乱,有的人是在独自回到家里时感到无缘无故的焦躁,还有的人,则是在与伴侣相处时,总莫名害怕被抛弃。这些看似琐碎的瞬间,背后往往指向一个共同的源头——我们最底层的“安全感”出了问题。在心理学与身心灵结合的语言里,这个地方有一个形象的名...
                                                                                                        
                    
                                        一、成书背景《哈他瑜伽灯论》成书于公元15世纪左右,作者一般认为是印度修行者 斯瓦特玛拉玛(Svātmārāma Yogi)。当时的印度,瑜伽已经从吠陀、奥义书与《薄伽梵歌》的哲学传统中,逐渐发展出不同分支。为了让修行者更直接地通向“三摩地”(即最高境界的定境),斯瓦特玛拉玛整合了前人的实践经验,编纂了这本简明扼要的指导书。它之所以叫“灯论”(Pradīpi...
                                                                                                        
                    
                                        若以一位修行多年的禅者眼光来看,海底轮的来历,并非偶然兴起的概念,而是跨越文化与时代、承载着人类对“根基”的深切体悟。最早的源头,可追溯到古印度的瑜伽与密续传统。在古代修行者的观照中,人体并非单纯的肉身,而是承载能量流转的场域。他们把这种能量的节点称为“轮”(梵文 Chakra,意为轮子、旋涡),寓意生命能量如水流般在体内旋转、流动。而最下方的那个轮,位于脊...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觉:明明一切还算顺利,却总像缺了点底气,好像脚下的地并不那么坚实。有人在签合同的时候总担心“会不会突然变卦”,有人在夜深人静时忽然涌起一种说不清的空虚,还有人即便在热闹的聚会里,也会暗暗觉得自己“并不真正属于这里”。这些细微却真实的体验,其实都与一个最基础的心理层面有关——我们内心深处的安全感是否稳固。在身心灵的语言里,它常被称为“海底轮”...
                                                                                                        
                    
                                        你有没有这样的时刻:明明事情还没发生,你的心却早已被各种担忧和算计占满。比如月底临近,看着银行卡里的数字,心里七上八下,总想着“要是再多一点就好了”;又比如和朋友交往时,不自觉地在意谁付出了多少,谁得到了多少,心里暗暗记账。表面上我们活得很努力,但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的心一直被“住”在某个点上,不是钱,就是人情,不是得失,就是比较。久而久之,心灵就像被塞得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