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海底轮的来历
2025-09-09

若以一位修行多年的禅者眼光来看,海底轮的来历,并非偶然兴起的概念,而是跨越文化与时代、承载着人类对“根基”的深切体悟。

最早的源头,可追溯到古印度的瑜伽与密续传统。在古代修行者的观照中,人体并非单纯的肉身,而是承载能量流转的场域。他们把这种能量的节点称为“轮”(梵文 Chakra,意为轮子、旋涡),寓意生命能量如水流般在体内旋转、流动。而最下方的那个轮,位于脊椎底部、生殖器与肛门之间,被称作 Muladhara,翻译过来就是“根基”或“根本的支撑”。

为什么叫“根”?因为它如同大树的根系,把整个人的存在 anchoring(安置)在大地上。修行者观察到,一个人若根基稳固,便能无惧风雨,安然向上成长;若根基虚浮,则即使表面枝繁叶茂,也经不起风吹。于是,他们把与生存、安全、归属相关的一切体验,都归结到这一处“轮”。

在瑜伽经典《哈他瑜伽灯论》与某些密教经文中,都有对海底轮的描述。它常被象征为一朵四瓣红莲,代表稳定、滋养、生命力,也象征与大地的紧密连接。在这些古老的象征里,海底轮关联着“土”这个元素,土能承载、能孕育,是一切之基。

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海底轮对应的,其实就是人类最原初的安全需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生理与安全的需求位居最底层,这与东方修行所说的“根基”不谋而合。孩子初生时,需要母亲的怀抱与食物,这就是根的体验。人到成年,若这个根没有安顿好,就会在关系里过度依赖,在生活里惶惶不安。这正是古人通过象征与直观体察,总结出的生命真相。

当佛法东渐,与本土的禅修与养生观结合时,海底轮的观念渐渐被用更直观的语言解释——它是我们“安住于当下”的第一步。一个人若坐禅时总是心浮气躁,常常被告诫“先安住身,再安住心”。所谓安住身,正是让觉知回到脊柱底部,回到与大地接触的地方,从这里建立起如山般的稳定。

因此,海底轮的来历,是古代修行者长年观心观身的结晶,它不仅是一个象征体系的起点,更是指引我们如何把心安放在脚下土地的智慧。你可以把它看作东西方智慧的交汇:东方以“根轮”言其能量,西方以“安全感”言其心理,殊途同归,都是在提醒我们——先要让根深,再能向上开花结果。

若你能体会到这一点,那么每一次呼吸,每一次双脚触地,都是在修行海底轮。它不是神秘的装饰,而是你与大地最深的对话。

愿你记得,树有根,人有基。根安,则心安。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