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心里装的是什么,你的人生就会被吸过来什么。读完稻盛和夫的《心》,我久久安静不下来。书里反复讲的不是方法论,而是一种看不见的磁场法则:你抱怨什么,什么就会发生;你相信什么,什么就会靠近;你散发什么,什么就会回响。这个道理听起来简单,可真要落实到生活里,才发现我们大多数时候是自己的绊脚石。我们一边抱怨环境,一边制造环境;一边害怕不幸,一边邀请不幸;一边羡慕好运...
读书要紧的是得概念、方法、说服力,让脑子能用起来。早上煮面时,我忽然想到一句老话: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读书这件小事,说到底也是为了把心和手磨利。成年人读书不是为了在书柜上堆新的封面,而是为了解决手上的真问题:今天怎么把会议开顺,明天怎么把孩子的情绪安稳住,后天怎么把钱和时间安排到位。粥左罗分享的文章把“真正读一本书”的落点说得明白:要读出三样东西——概念...
活在不确定的世界里,真正的本事不是预知未来,而是让自己变得安稳踏实。我常常觉得,我们这一生走的路,就像《易经》里说的“变易”“不易”“简易”。世界时时刻刻都在变动,这是“变易”;但在变化的背后,总有一些不变的原则,这是“不易”;而我们能否抓住这些原则,让自己活得轻省自在,就是“简易”。粥左罗这篇文章借塔勒布的思想来提醒我们:2023,要学会在随机里活出确定性...
一生的关键,不在每天做多少,而在能否让时间真的帮你把命运改一改。一年快过去的时候,人们总是格外敏感,回望自己在时间里的奔忙,常常觉得忙碌,却没有多少实实在在的改变。手边的清单写了一遍又一遍,目标换了一轮又一轮,可是一年过去,似乎只是老了一岁,却没多多少收获。于是,才有人开始认真研究所谓的时间管理,希望新的一年,能用一种不同的方式开启,能真正掌握主动权。那种渴...
生命里真正有用的书,不是帮你记住几个漂亮词句,而是能让你忽然停下来,心里一震,觉得自己原来可以走另一条路。读书这件事,看似简单,却从来不只是翻翻纸张那么轻巧。很多时候,我们其实在寻找一种映照,把自己的生命经验投射到文字里,再从文字里取回对未来的启发。粥左罗这篇分享,其实承载的核心就是:好书之所以叫好运书,不是因为它们流行,不是因为别人说好,而是因为它们真的在...
读书不是为了成功,而是为了让心灵有力量。很多人习惯把读书当作一张通往成功的门票,好像只要掌握了知识,就能换来财富、地位、名声。然而这样的读书,往往让人眼里只有功利,心中只有攀比。真正的问题在于,当我们被灌输“必须成功”的观念时,读书的意义被严重窄化,它变成了竞争的工具,而不是滋养心灵的源泉。罗翔先生的文字提醒我们,问自己三个问题:为什么要读书?读什么书?如何...
想要走得更远,就要先学会用别人的智慧照亮自己。当一个人谈到商业,最常见的感叹是竞争太激烈、变化太快,但很少有人认真追问:为什么有的人能在混沌的时代里找到方向,而有的人却一直在原地徘徊?这篇文章精选二十四本书,背后所承载的智慧,其实回答了一个简单又深刻的问题:学习能不能缩短我们摸索的路,让我们少走弯路、走得更稳?在这个人人都焦虑、人人都想“逆袭”的当下,作者提...
希望像一粒小小的种子,它能在黑暗中发芽,也能在绝境里撑起整片天空。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之所以长久占据人们心中的位置,不只是因为它讲述了一个关于监狱越狱的传奇故事,而是它用冷峻的镜头和坚韧的文字,提醒我们人生的真正困境从来不是铁窗,而是心灵的枷锁。人常常被环境困住,被命运戏弄,被现实打压,可即便如此,人依然能在痛苦里寻找希望,在绝境里守住自由,在长期坚持中迎来...
人活着不是为了躲避渺小,而是为了在渺小里找到星辰的方向。当我们走进《三体》的八十句话时,会发现它们并不是冷冰冰的科学设定,而像是击打心灵的一面面铜锣,震得人久久不能安静。它们谈生存,谈文明,谈人性,谈爱,也谈虚无与终极的黑暗。它们像一粒粒火种,点燃了人类在有限生命里想要追问无限的冲动。人们常常说,这些句子“封神”,其实是因为它们把我们日常习惯的思维一下子掀翻...
看综艺不只是消遣,它也能照见我们该怎样生活。在快节奏的日子里,娱乐成了许多人最直接的放松方式。手机一滑,屏幕一亮,明星的笑声、剧情的反转,能让人暂时忘记压力。但也正因如此,很多节目只是制造短暂的喧闹,看过便空空如也。人心依旧疲惫,眼神依旧茫然。真正好的综艺,它的作用不在于给你虚假的热闹,而是在轻松之间,让你看到别样的世界,提醒你如何去活,如何去思考,如何去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