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查理·芒格哈佛经典演讲:痛苦人生的四味药
2025-07-23

親愛的朋友:

通往幸福的道路,往往不是直線前行,而是繞過那些明知會導致痛苦的陷阱。

查理·芒格在哈佛的這場著名演講,表面上像是一次黑色幽默的「人生反面教材」,但它真正點燃的,是一盞比「如何成功」更明亮的燈——那就是「如何不走向失敗」。世間的智慧,很多時候並非來自閃耀的高峰,而是從黑暗谷底攀爬後的回望。芒格說:「若我能知道自己會死在哪裡,我就永遠不去那裡。」這句話,像極了一種頓悟式的清醒,簡單,卻足以避開人生的大難。

痛苦人生的第一味毒藥,是讓「慾望與逃避」成為習慣性的麻醉劑。

化學物質——無論是酒精、毒品,或其他讓人短暫逃離現實的刺激,都如同為痛苦的人生撒上一層糖衣。芒格的警告不是道德化的訓誡,而是來自真實觀察的結論:他曾摯愛的朋友們,因酒精而一一墜落。他說:「我從未見過有人因害怕誘惑而變得糟糕。」那是一種深沉的哀愁——因為真正的自毀,從來不是驟然崩塌,而是日復一日,對懦弱的不反抗。

第二味毒藥,是讓「嫉妒」腐蝕自己的心靈與目光。

芒格說,妒忌,是遠古時代就已寫進人類悲劇的源頭。它讓人盯著別人的蛋糕,卻忘了自己盤中的麵包正在變冷。最可怕的是,嫉妒不像毒藥那樣立刻致命,它像慢性病一樣,慢慢削弱人的熱情與信念,最終讓我們為了別人的成功而懷疑自己的價值。如果一個人心中裝滿了別人的光,他還怎麼點亮自己?

第三味毒藥,是讓「怨恨」成為人生的主旋律。

怨恨是一種慢性的反咬傷,是對自己投毒卻希望對方死去的愚行。芒格對這種心理深惡痛絕,他說:「人生本已難以下嚥,何苦還裹上怨恨的苦皮?」他甚至引用英國首相狄斯雷利的做法——將敵人的名字寫下,鎖進抽屜。這不是壓抑,而是一種智慧的轉化。他選擇不讓仇恨拖累自己,因為真正的強者,不是報仇雪恨,而是淡然轉身。

第四味毒藥,是永不學習,拒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芒格語帶諷刺地說,若你想保證自己的人生黯淡無光,那就只從自己的經驗學習,最好永遠不去碰歷史,不讀傳記,不聽長者的話。他拿牛頓為例——這位埋在西敏寺的天才說:「我之所以看得更遠,是因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那些堅持「靠自己跌倒再學」的人,多半一生都在重複別人犯過的錯。

第五味毒藥,是一遇挫敗便自暴自棄,從此不再爬起。

芒格提醒人們:這世界上連最幸運、最有天賦的人都難免遇到一次又一次的挫折。如果你想確保自己永遠困在苦澀的人生中,那就選擇一失敗就放棄。他用這句話提醒我們:「失敗不是結束,而是不成熟的終止。」成功不是沒有跌倒,而是有勇氣一次次站起。

第六味毒藥,是拒絕逆向思考,只願看見自己想看的東西。

他最愛的話來自偉大的數學家雅各比:「反過來想,總是反過來想。」芒格自己正是這樣活著的。他之所以看清投資的盲點、人生的誤區,不是因為他總在追求「如何成功」,而是因為他不斷問自己:「如何失敗?人是如何搞砸的?」這份反向的洞察,是來自對自我局限的坦承與寬容。人若總只活在自己的確信裡,遲早會被現實擊潰。

第七味毒藥,是對成長失去自省,認為堅持原樣就是忠於自我。

芒格指出,許多人會將「我就是這樣」當作藉口,把年輕時形成的偏見與觀念奉為信條,從此閉上眼耳,不再接受新的觀點。他說,真正的忠於自我,是能在每一次資訊來臨時,誠實地問:「我是否錯了?」這不是軟弱,而是一種深刻的剛強——因為他不怕更新自己,也不怕推翻自己。

第八味毒藥,是用輕浮與多變去消解生命的重量。

不專注,不忠誠,凡事點到為止,對工作、對關係、對信念都無法堅持,這樣的人或許一時看起來自由,最終卻連自己都成了陌生人。芒格以朋友為例,那些能堅持做對的事的人,哪怕有閱讀障礙、出身平凡,也能活得安穩深遠。人生的成就,不靠天分的高低,而是靠一種沉穩的「不變心」。

最終的總結,是這樣的:幸福不能追逐,痛苦可以避免。

這場看似反語的演講,實則是查理·芒格最柔軟、最堅定的慈悲。他不是在譏諷年輕人,而是在提醒——**世界不會給你什麼新答案,但它會重複一遍又一遍給你那些老問題。**若你還不知如何活得明亮,那至少先避開那些讓你黯淡的方向。避免失敗,已經是靠近成功的一大步了。

他最後的祝福是這樣的:「願你們在人生的每一步,以避免失敗為目標而前行。」這句話表面平實,內裡卻如澄明之鏡,映出每個人的影子——原來,我們早已知道自己該走的路,只是缺少一次誠實的凝視。

查理·芒格的智慧,不是要我們變得更聰明,而是要我們變得更清醒。

清醒,是一種極高貴的溫柔。

如夜話,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