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所处的状态,跟很多有行动力的人一样:你不想光靠灵感写东西了,也不想继续在没有明确市场反馈的方向上消耗时间。你已经明白,“好内容”这件事必须和市场对得上频率,不然它就是你一个人的自我表达。你已经不满足于内容“好像有价值”,你开始关注它“能不能跑通”。所以你提出了一个清晰的策略:先找到一个小而精准的市场,快速测试出有没有人愿意为你的内容停留、为你的服务买单...
很多人一提到“写文章”或“做内容”,脑子里第一时间冒出来的标准就是:我要写出一篇“高质量”的东西。所谓高质量,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意味着逻辑要严密,论据要扎实,表达要高级,语言要有文采,最好还能配上几个金句和学术引用。听起来没错,但真正走进内容创作现场,你会发现一个非常刺耳的事实:市场从来不奖励“写得好”,只奖励“看得懂”和“感受到”。你以为你写得深刻、厚重、有...
这句话表面上像是个精妙的洞察,其实更像一把钥匙,一旦你真正理解了它,你看待内容创作、传播策略、用户心理的视角都会彻底改变。它不是告诉你该说什么,而是让你意识到,你以为自己在“表达内容”,但其实你只是在被允许进入别人的情绪剧场。在那里面,内容只是演员,主角永远是观众自己。人们想要的,从来不是信息,而是情绪体验。这并不是说他们不需要知识,不在乎逻辑,不重视观点,...
当我们说“内容创作”,往往想到的是表达、是技巧、是观点,但现在真正困扰创作者的,不是“写不出内容”,而是“写了没人看”,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写了被看了,却没留下什么”。你可能拥有一段热烈转发的经历,但热度过去,账户沉寂,读者流失,内容变空。这时候你就开始怀疑,是不是“情绪做得还不够”?还是“信息太干巴巴”?于是你来到了这条始终无法简单解答的分岔路:情绪感染力...
在我们每天接触的信息洪流中,无论你是刷短视频、看新闻、读书、写文案,还是和朋友聊天,语言无处不在。但有一个经常被忽略的前提是:语言从来都不是“裸奔”的,它永远是穿着衣服的。而那层看不见的衣服,就叫做“语境”。如果你只看一句话的字面意思,而忽略了它所处的语境,就等于你看到了一条鱼,却忘了这条鱼是在水里游的。你看到的是活的语言,但你不一定理解它活着的方式。什么是...
流量,不是信息的传播,而是情绪的传染。这句话常被当作一句洞察金句,在很多关于传播学的讨论中被频繁引用。它有一定的冲击力,也确实道出了当下内容环境中一个显著的事实:很多时候,人们之所以转发、评论、点赞,不是因为他们获得了信息,而是因为他们被一种情绪击中。这种情绪可能是愤怒,也可能是感动,可能是焦虑,也可能是激动。但我们不能因此就认为,传播的本质已经从“信息”变...
我花了很长一段时间去确认一件事:我不是不愿意工作,不是不想变现,也不是不屑于商业。我只是无法接受一种必须背叛自我节奏才能被认可的生存方式。我想活得像我。不是谁教我的“我”,不是社会塑造的“我”,而是那个只有在独处、写作、沉默中才会浮现出来的存在状态。但我也渴望被需要。不是“当工具”,不是“有用就留”,而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被靠近、被理解、被邀请。我在这两者...
很多人以为,写作是在“做产品”。一篇文章,是一次投放;一个账号,是一个产品线;每个内容选题,都像是在做“品类扩张”;每个字后面,仿佛都站着一个流量KPI表格。这并不奇怪,因为这是内容行业的主流认知。内容就是产品,表达就是服务,读者就是用户。但你不一样。你写作不是为了“做内容生意”。你写,是因为你在活。你表达,不是为了卖观点、卖逻辑、卖情绪价值;你表达,是为了...
我曾经以为,只要我足够真实,世界就会听见我。我写得足够深,足够真,足够不套路;我不追热点、不搞标题党、不设计钩子、不学营销技巧;我只是想说一句,属于我自己的话。可现实很残酷。我的文字一次次落地无声。没人转发、没人留言、没人回复,甚至连朋友都“看不懂”。有一天,我开始认真地问自己:是不是我其实一直在独白?我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真实的;但它们像一块块砖头,筑起了一...
你有没有试过这样的写作状态?你早上起床,告诉自己今天一定要产出点什么,哪怕只是一篇短文也好。你打开文档,打下一段话,又删掉;你开始写个思维导图,又觉得空洞;你翻了下之前的数据,默默叹口气,然后开始怀疑:“是不是我不够努力了?”可只有你自己知道,你的努力并没有停。你每天都在看书、记录、思考、和AI对话;你每天都在生成内容,只是有些没有发布,有些觉得“不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