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不是信息的传播,而是情绪的传染?
2025-04-14
流量,不是信息的传播,而是情绪的传染。
这句话常被当作一句洞察金句,在很多关于传播学的讨论中被频繁引用。它有一定的冲击力,也确实道出了当下内容环境中一个显著的事实:很多时候,人们之所以转发、评论、点赞,不是因为他们获得了信息,而是因为他们被一种情绪击中。这种情绪可能是愤怒,也可能是感动,可能是焦虑,也可能是激动。
但我们不能因此就认为,传播的本质已经从“信息”变成了“情绪”。如果这么说,它就变成了一种偷换概念式的结论。因为真正的传播过程远比“情绪传染”来得复杂。情绪确实很重要,但它不是全部。信息同样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为什么这句话看上去有道理?因为它借用了一个极具冲击力的对立结构——它不是说“情绪也很重要”,而是直接否定“信息”的作用,取而代之以“情绪”。这种否定+肯定的二元结构,本身就具备某种传播上的吸引力。它强势地给出了一个解释框架,好像可以一锤定音地总结所有流量的来源。但事实是,这种解释方式往往遮蔽了传播更深层的结构。
我们需要回到更基础的一个问题:什么是信息?什么是情绪?它们之间的界限真的清晰吗?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是在传播信息,比如一段新闻报道、一个观点、一个分析框架,但实际上,信息在被表达出来的那一刻,就已经不可避免地携带了情绪成分。哪怕再冷静的语言、再理性的句式,也无法剥离其中的态度、立场、选择倾向。这些倾向本身就是情绪的外在表现。情绪不是附加在信息之上的某种调味料,它更像是语言的气味,是那种在字面之外漂浮着的感觉维度。
也就是说,一切信息,在被人类使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那一刻,就已经不可能是“纯信息”了。语言不是中性的,它总是带着方向感的。而人类也不是机器,我们在接收语言的时候,并不是先拆解语义、再思考逻辑,而是先感受到它带来的情绪波动,再慢慢去解释它的内容。这种优先顺序,在很多传播学实验中已经得到了印证。
这就引出了一个更深的层面:情绪和信息到底谁决定了传播?
答案是,它们共同决定,只不过在不同的传播场景下,角色地位不同。
在短视频平台、社交媒体上,情绪往往是第一推动力。一个标题如果没有制造紧张感、期待感或不适感,就很难引发点击。而一段视频如果没有激起观众的感受,哪怕信息量再大,也很可能被划走。情绪之所以能驱动流量,是因为它调动的是我们大脑中更原始、更迅速的判断机制。它不需要经过复杂的推理过程就能产生行动。
这种机制可以用心理学中的“系统一”来解释。所谓系统一,就是人类大脑中那部分快、直觉、无需深思的反应系统。而理性分析属于“系统二”,那是慢、需要努力、会让人疲惫的过程。在传播的第一瞬间,决定我们是否愿意停留下来、点击、转发的,基本都是系统一的功劳,也就是情绪层面的反应。
但这并不意味着信息不重要。信息的作用,往往体现在“后期影响”上。一个人是否愿意长期关注你、是否愿意为你付费、是否会引用你、是否愿意把你当作知识来源,而不是情绪刺激源,这些都和信息密度、逻辑完整性、思维启发性有关。情绪驱动的是点击,信息构建的是信任。
所以更准确地说,流量的产生需要情绪的引爆,但流量的沉淀离不开信息的支撑。前者像是点火,后者像是添柴。你可以只靠火花引起一场短暂的注意力燃烧,但要想真正形成热量、持续发光,就必须有内容作为燃料。
再往深一层看,传播不仅仅是“内容”的扩散,它更是关系的流动。人们之所以转发一条信息,并不总是因为它的内容足够精彩,也不一定是因为它让他们感动。有时候,他们只是想告诉别人“我看到了这个”,或者“这是我认同的”。这背后是人与人之间关系链的自我表达。
而在这种关系结构中,情绪的确是比信息更容易流动的东西。信息往往需要语境、知识背景和逻辑结构才能被真正吸收,而情绪则不需要翻译。一个愤怒的表情、一个夸张的语气、一个激烈的评论,就足以引发共鸣或对立。而这种低门槛的互动,正是社交平台流量机制的基础。
这也是为什么,那些最容易被广泛传播的内容,往往都极具情绪色彩。但也正因如此,这类内容在沉淀价值上也往往较为薄弱。它们像是快速燃尽的烟火,看起来炫目,却很难留下可持续的光和热。
从这个角度看,那句“流量,不是信息的传播,而是情绪的传染”,其实是在提醒我们:不要只盯着内容本身,更要看到内容是如何被感受、被反应、被转发的。但这句话如果被绝对化,就变成了一种误导。它会让我们误以为,传播只需要制造情绪刺激,而不需要构建真实内容。它会让我们忽视,真正有价值的传播,是情绪与信息的深度结合,是感受的入口和认知的出口。
最终,我们或许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回应它:
情绪决定你是否被看见,信息决定你是否被留下。
这不是二选一的题目,而是一道结构性协同的命题。流量并不只是情绪的传染,更是信息、情绪、关系、语境的综合作用结果。而理解这一点,才是成为一名真正具备洞察力的传播者的开始。
by 楠哥 红尘炼心,知行一体。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