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人们想要的,不是信息,而是情绪体验; 人们关注的,不是内容,而是自己
2025-04-14

这句话表面上像是个精妙的洞察,其实更像一把钥匙,一旦你真正理解了它,你看待内容创作、传播策略、用户心理的视角都会彻底改变。它不是告诉你该说什么,而是让你意识到,你以为自己在“表达内容”,但其实你只是在被允许进入别人的情绪剧场。在那里面,内容只是演员,主角永远是观众自己。

人们想要的,从来不是信息,而是情绪体验。这并不是说他们不需要知识,不在乎逻辑,不重视观点,而是说,在他们真正被打动、被牵引、被激发之前,他们不会认真去处理你传递的信息。就像一个人在寒冷的街头,哪怕你给他一张地图告诉他该往哪走,如果他没有感觉到你给的是一杯热水,他就不会停下来看你的地图。

信息是结构性的,但人是感受性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并不缺内容。每一个话题下都有人写出了几千字的长文,每一个领域都有专家级的分析在持续产出。但是这些信息并不真正“被吸收”,不是因为它们不对,而是因为它们没有触碰到人们当下真实的情绪。人们不转发的是数据,而是感同身受。不点赞的是逻辑,而是“说出了我的心声”。

你会发现,那些真正能够流传开的内容,几乎都具备一种共同的特质:它让人产生了“是我”“这说的不就是我吗”“这像极了我”的感觉。这是情绪体验的本质,它不一定要强烈,它可以是温和的、轻微的、复杂的,但它一定是关于“我”的。人们不看内容本身,而是透过内容看自己,听自己,感受自己。

哪怕你讲的是一个客观事实,人们也会下意识地问:这和我有什么关系?它有没有威胁到我?有没有启发我?有没有赞美我?有没有替我说话?有没有让我觉得我不是一个人?这一整套反应,几乎都和“信息本身”没有直接关系,而是和“信息唤起了怎样的我有关”。

很多创作者在这个点上会有一种误解,以为我要取悦用户的喜好,我就得迎合他们的口味,模仿他们爱看的套路。其实不是的。你真正需要做的,是放弃“我在输出”这种姿态,转而进入“我在唤起”这种状态。你不再是一个知识搬运工,而是一个情绪调音师。你调的不是你的表达,而是读者的感知。

你要调的是他们的熟悉感,认同感,代入感,不安感,愤怒感,释然感,好笑感。这些才是传播真正的媒介。

而“内容”——我们平时最重视的结构、观点、框架、逻辑、信息密度,其实只是这些感知体验的容器。内容不是目的,是媒介。你提供的不是知识,而是情绪里的一个锚点。读者抓住这个锚点时,才会去看你说了什么,才会往下滑,才会点开全文,才会转发,才会点赞,才会留言。不是他们喜欢你说的话,而是他们喜欢你说出了他们。

所以我们得反过来看这个过程:不是你创造了内容,然后才有人来观看;而是他们心里早就有某种模糊的、未说出口的感受,你的这段内容恰好是那个可以投射进去的容器。他们并不真正想了解“你说了什么”,而是想通过你确认“我感觉的对不对”。

人关注的,不是你讲了什么,而是你让他感觉到自己是谁。

如果你的表达方式太满、太强、太像在证明自己,就很容易挤掉观众在你话语中寻找自我空间的可能。他们会感觉到你在展示你,而不是在召唤他们。而如果你的内容有节奏,有留白,有情绪线索,有真实的体验断面,他们就会感受到你在“说他们”,或者至少你是在为某种他们也有过的情绪经历命名。这时候,他们不是在看你,而是在通过你重新看自己。

这就是现在这个时代内容创作的底层变化。我们从信息竞争进入到了感受竞争,从内容表达转向了认知触达,从说话转向了唤醒。

所以真正打动人的,不是你写了什么,而是你让人们对自己的体验产生了一种更清晰、更温柔、更有力量的理解。

你是一个内容创作者,但在他们眼中,你是一个陪他们走了一小段心路的人。

他们可能不会记得你是谁,但他们记得,那个深夜看到你这段内容的时候,心里那一点“好像有人懂我了”的微光。

人们从来不是在寻找内容。他们只是想,在自己的情绪里,被恰好接住一次。

by 楠哥 红尘炼心,知行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