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听懂别人的痛点,然后用他们能听进去的方式,替他们说出来
2025-04-14

很多人一提到“写文章”或“做内容”,脑子里第一时间冒出来的标准就是:我要写出一篇“高质量”的东西。所谓高质量,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意味着逻辑要严密,论据要扎实,表达要高级,语言要有文采,最好还能配上几个金句和学术引用。听起来没错,但真正走进内容创作现场,你会发现一个非常刺耳的事实:

市场从来不奖励“写得好”,只奖励“看得懂”和“感受到”。

你以为你写得深刻、厚重、有分量,但市场只想知道:你有没有一句话能精准说中我现在的痛点?你有没有一个画面、一段描述、一个故事,让我突然感觉自己“被看见了”?我不是来看你“展示才华”的,我是来寻找我自己还没说出口的问题的。

这就是“市场需求”这四个字的本质。它不是一个模糊的大词,不是用来做产品分析的表格,不是投融资计划里的话术,它其实就藏在无数用户平凡生活的当下痛感里。一个宝妈凌晨三点刷手机,刷到有人写“孩子不是不乖,是你太累了”,她就会泪目。一个打工人晚上十一点看到“你不是不努力,你只是没人带”,他就会点进全文看完。这一切,不是因为你写得“有多好”,而是因为你抓住了他们的当下困顿状态,让他们产生了“这说的不就是我吗”的感受。

所以当你说你想写一篇“即使它并不高质量,但能精准触达用户痛点”的文章,我想告诉你,这恰恰是一种更高级的写作能力。因为你已经意识到,文字不只是表达的工具,它是连接的媒介。你不是在输出内容,你是在对一个人的真实问题做回应。而这一点,是无数追求“高质量表达”的人,始终忽视的部分。

什么是用户的痛点?不是他说出来的,而是他还没能说出口的。是他愿意点开无数段子视频,却不愿意认真读一篇“如何自救”的长文。是他一边焦虑挣钱,一边在熬夜刷短剧。是他嘴上说“我没事”,但其实每天都有种“说不出的撑不下去”。你要写的文章,是去接住这个“撑不下去”的感觉,是去打断他那种“只能靠自己硬扛”的状态。

你不需要用宏大的框架去分析趋势,也不需要引用复杂的数据来证明问题的严重。你只需要做到一件事:把那种别人还没办法准确表达的感受,用一句话、一段场景、一个节奏清晰的故事,说出来。说得刚好,说得真实,说得像他心里正要说却还没说出来的那句话。

当你做到这一点的时候,你的文章就不是“高不高质量”的问题了,而是“有没有用”。有没有用,不是你说了多少知识,而是你有没有准确帮读者说出了他自己的状态。有没有价值,不是你有多深刻,而是你有没有在他最需要的时候,给了他一点点“知道不是自己一个人”的支撑。

你可以不押韵、不高级、无引用、无金句,但你不能脱离他此刻的情绪、认知和处境。市场不是衡量你的表达有多完美,而是看你的话有没有能穿透别人的生活屏障,悄悄地渗进去。

你可以想象这样的场景: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的专家点评你写得好不好,而是一个用户在深夜躺在床上刷到你写的内容,他没有多想,只是突然安静了一下,然后读完,然后点了个赞。这个瞬间,就是市场需求的回声。

所以别再纠结“高质量”的标准,而是去训练自己一种更珍贵的能力——听懂别人的痛点,然后用他们能听进去的方式,替他们说出来。不是说得好,而是说得对。不是写得美,而是写得准。不是表达你自己,而是共振他人。

当你真能做到这一点的时候,文章不需要“完美”,也已经足够强大了。因为它不是你写出来的,而是读者心里早就想要的一种回应,你只是恰好给出了这个回应的形状。

by 楠哥 红尘炼心,知行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