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中年以后,请停止喂养任何人

親愛的朋友:① 中年之後,請停止喂養任何人,因為那不是愛,而是自我消耗的開始。曾聽過一則比喻,一棵蘋果樹因為太過好心,願意讓啄木鳥吃盡自己的果實與樹皮,最終被啄至枯死。初看之下,那像是一個溫柔的悲劇。但當我再回想,才明白,那不是善良,而是不設邊界的自己耗盡了自己。我們以為對別人的好意是善,卻不知當你過度供給時,對方也會習慣依賴。這不是他們的錯,而是我們從未學...

一切走捷径的,我不做,不教,不组织

親愛的朋友:① 真正的路從來不短,只是少有人願意走得深、走得實。這世上太多人想得快,太多人教得巧,太多人忙著搭建一個能被看見的自己,卻忘了問一句:這個「自己」,還在嗎?我讀到這段文字時,有種久違的心安。在一片鼓吹效率、包裝、速成的浪潮裡,仍有一個人站出來,說:「慢慢來,一點一滴做真實的事。」這話聽來簡單,做起來卻無比孤獨。因為它不討好流量,不迎合趨勢,也不賣...

原來真正的力量,是這樣的:七次心震,七次看見自己

親愛的朋友:① 人生中最值得珍惜的震撼,是那種靜靜地照進心裡、讓你覺得“原來還可以這樣活”的領悟。這些年,我也曾跌跌撞撞地學習,試圖靠近那些真正活出力量與覺知的人。有些人教會我們技巧,有些人教會我們活法。而真正能點亮人心的,是那些不聲不響中讓人「更新人生理解」的遇見。回想起自己一路的成長,有七次讓我停下腳步、深深感到震動的時刻,它們不喧囂,卻讓我內在發生了難...

未来五年,不要让自己穷回去

親愛的朋友:① 未來五年,真正的智慧,是不讓自己走回貧窮。這句話,在這個多變與震盪的時代,並非危言聳聽。它不是來自恐懼,而是提醒——一旦曾握住過穩定與安全,那麼最該珍惜的,不是更高的樓層,而是別再跌落原點。這是一封寫給自己的信,也寫給每一位在生活邊緣試著穩住自己的人。不是勉勵你飛得多高,而是盼望你穩得住腳跟,留得住光亮。② 消費,正在從炫耀走向保守,那是集體...

一个人开始变强的三个征兆

親愛的朋友:① 人開始變強的那一刻,常常是悄無聲息的。不是掌聲響起的時候,也不是目標實現的瞬間,而是某個普通日子的清晨,你忽然不再逃避、不再迷茫,靜靜地對自己說:「今天,也要再試一次。」這一刻,也許沒人看見,但心中的某個軸心,悄悄轉動了。那是一種向上的微光,一種內在自發的回應。誠如《傳習錄》中王陽明所言:「此心光明,亦復何言。」一個人開始變強,正是從這份心光...

窦文涛:所有认为观念比朋友更重要的人,都很傻

親愛的朋友:① 人與人之間的深情,不應輕易為一時之言所斷。這幾年,我目睹太多原本親密無間的人,最終卻因觀念不合而翻臉。有人為了一句政治立場決裂,有人為了一場公共事件的看法反目,有人甚至因為「斯人」還是「是人」的細節之爭,火鍋未涼,情分已散。這樣的場面,令人既感嘆又悲涼。於是我常想:那些彼此走過歲月、分擔過煩惱、舉杯共飲的人,怎會輕易將彼此定義為「錯誤的一方」...

只有保持深度思考的人,才是最难被取代的

親愛的朋友:① 深度思考,是心之田里最稀有的种子。在瞬息万变的时代里,职场与行业的边界越来越浅,经验可能一夜失效,技能随时被软件替代,而唯有深度思考,才是永不磨灭的光芒。它不是为了展现智商,不是为了赢得荣耀,而是发自内在的一盏灯,照亮迷失的路径,也照亮内心的宁静。② 主动探寻更优解,是自我超越的开始。记得读书时,那些不服气不满足于老师标准答案的少年,他们不是...

如何在35岁,拥有“50岁”的智慧?

親愛的朋友:①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從來不在年齡、出身、資源,而在一種看不見的習慣——思考的深度與頻率。這些年來,我逐漸明白一個天機:人是可以自我雕刻的,只要你願意每天與內心對話,就像一位工匠,日復一日,用意念與筆墨在心上鑿出輪廓。思考與寫作,是這場靜默革命的兩把鑿子。一個人,若每日都願意沉下來反問自己:這件事的本質是什麼?我內在真正的感受是什麼?這個世界的秩序...

一个人优不优秀,就看他心里住着谁

親愛的朋友:① 內心住誰,決定心的航向。這句話如夜晚的一盞小燈,照亮了心的疆界。觀人於職場情境,有人心裡住著小孩,渴望安慰與保護;有人住著審判者,對自己對他人永遠不夠寬容;而真正優秀的,心中住著成年人,自驅、自責、自省,並以責任與目標引領日常。這塑造了他們的思維與人生態度,映照出「優不優秀」的真相。② 心裡住著小孩,成長被情緒束縛。那些情緒易波動、依賴外部支...

哈佛大学:拖垮一个人的9种弱者习惯

親愛的朋友:① 人的衰敗,常非因命,而始於一種習以為常的內耗。想起烏申斯基那句話:「壞習慣,是終身償還的債。」乍聽或許過於沉重,然仔細想來,這句話所指的並非命運的外力,而是我們內在對生活一次又一次的妥協。不是因為環境太險惡,而是我們一次次在念頭中放過了自己。每當我們心生逃避,便等於告訴自己:「這事不值得」。當我們拖延、退縮、找藉口,不是因為無能,而是我們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