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哈佛大学:拖垮一个人的9种弱者习惯
2025-07-23

親愛的朋友:

人的衰敗,常非因命,而始於一種習以為常的內耗。

想起烏申斯基那句話:「壞習慣,是終身償還的債。」乍聽或許過於沉重,然仔細想來,這句話所指的並非命運的外力,而是我們內在對生活一次又一次的妥協。不是因為環境太險惡,而是我們一次次在念頭中放過了自己。

每當我們心生逃避,便等於告訴自己:「這事不值得」。當我們拖延、退縮、找藉口,不是因為無能,而是我們無意中設下一道又一道的心牆,將自己困於懶散與懷疑之中。

找藉口,是內心對自己失去信任的開始。

回望自己,也曾在許多時刻為遲疑尋求正當理由。天氣不好、情緒不佳、條件不夠……但這些說辭的背後,往往藏著對自己的不信任——不相信自己能堅持、能承受、能完成。

有一次我準備參加一場重要的講座,卻在前一晚想:「我準備得還不夠好,會不會出醜?」心中閃過一萬個退縮的理由。直到最後一刻,我強迫自己上台。事後,才發現這場講座,改變了我日後對自我價值的看法。

那些走得遠的人,並非毫無畏懼,而是他們選擇信任自己一回。

膽識,不是魯莽,而是一種對生命誠懇的投入。

記得有句話:「世界對勇敢的人是遊樂場,對膽小的人則是地獄。」這話我年輕時不懂,如今漸漸明白,這“勇敢”,並非撲火式的衝動,而是一種不逃避、不推諉的誠實。

生命短暫而厚重,不該輕率揮霍。每個人都應有一場願意為之咬牙、為之孤注一擲的經歷。那不一定關乎成敗,但足以讓靈魂覺得——我曾真實地活過一場。

膽識,是讓心不再冷淡,是讓願望不再躲藏,是讓腳步有聲地走向曾經不敢夢的地方。

猶豫,是時間最溫柔的殺手。

每當想做一件事,卻一再遲疑、反覆斟酌,等來的往往不是答案,而是更深的困惑。生活從不會等誰準備好,它會在你猶豫的空檔,一點一滴地把機會擦去。

我曾聽過一句話:「當你還在思量第一步,有人已走到第十步。」人生許多轉折,從來不靠完美的準備,而靠當下的行動。

怕錯、怕輸、怕丟臉,其實都是怕自己不被喜愛。但真正的成長,就是在一次次自我質疑中,仍選擇踏出腳步。

不學習,不是落後,而是自廢武功。

有時我望著年輕人熟練使用人工智慧工具,內心五味雜陳。並非嫉妒,而是驚覺:自己若不願再學,便注定成為被時代遺忘的一頁。

學習不再是學校裡的事,它已成為一種生存方式、一種更新自我存在感的方式。若不與世界對話,只會日漸沉寂於自己的舊知之中。

佛說:「一切法無常」,意思是世界時刻在變。今日的能力,明日未必受用。能不斷學習的心,才是真正能安身立命之處。

拖延,是自我價值感的慢性耗損。

我常覺得,拖延的時刻,是心最容易空洞的時候。明明知道有事待辦,卻總在滑手機、泡咖啡、看劇……看似放鬆,實則煎熬。

每個“明天再說”的背後,都是今天的自我背叛。因為你知道那事重要,你知道該做,卻選擇逃。

久而久之,便會開始不相信自己能完成任何事。而人的自信,正是在這些細小行為中一點點建立,或一點點崩塌的。

沒有恆心的人,常常只活在開頭的熱情裡。

一念之間,萬象開展;但真正的修行,是守住那一念,日復一日。

我曾遇過一位朋友,滿腔熱血投入學習鋼琴,買最好的琴、請最好的老師,然而不到三個月,便興致闌珊。後來,他說自己「缺乏音樂天分」。

其實,不是沒有能力,而是他缺乏那種在枯燥中咬牙前行的恆心。才華固然動人,但真正塑造人生的,從來都是日常裡那一點點不願放棄的堅持。

害怕被拒絕,其實是害怕看到真實的自己。

有時我們不說話,不是因為沒話,而是怕說出來不被接住;不提出要求,不是因為不需要,而是怕被回絕。

但這樣的「怕」,其實是對自己的否定。彷彿我們認為,自己一旦被拒絕,就是不值得愛、不值得被看見。

而實際上,正如佛陀所言:「一切由心生」。他人的拒絕,不是對我們全人的否定,只是剛好那個選項不適合。

當我們敢說、敢提、敢爭取,便是給世界一個了解我們的機會,也給自己一個靠近真實的出口。

給自己設限,是一種無聲的自我放棄。

跳蚤定律我早年聽過,當時只是覺得有趣,後來才明白其中的苦味:很多人不是被困在現實裡,而是被自己定下的高度限制了上升的可能。

我們告訴自己:「我就是這樣的人」、「我做不到」、「我不可能像他們一樣」……這些話,說一次,心便矮一分。

當一個人不再嘗試去高飛,不是因為天空無法擁抱,而是因為心裡已經關上了那扇門。

逃避,看似自保,其實是自損。

有一段時間,我也曾在壓力中選擇“暫時不管”。朋友安慰我:「你也累了,先休息一下吧。」我聽從了,但那休息,並未帶來安寧,反而讓我更恐慌。

因為逃避,不會讓問題消失,只會讓我們失去處理它的力量。

逃避,是內心對現實說:「我不行。」而真正的平靜,是當你能看著一個問題,雖然還沒解決,但心不慌,願意一步步來。

我們每個人,都曾經是這九種習慣中的一種、幾種,甚至全部。

但誠如亞里士多德所說:「我們是習慣的總和。」這句話從來不是批判,而是一種希望——既然是習慣,我們便可以重塑它。

生活本無絕對強者與弱者之分,只有在日常抉擇裡,逐漸積累出的人格習性。命運不在別處,就藏在我們今天怎麼過。

若我們願意從一念中覺醒,哪怕只是開始不再拖延五分鐘、願意學一個新技能、願意說一次「不」,那就是轉變的種子落地之時。

習慣可以是枷鎖,也可以是階梯。願我們都能從日常小事中起步,把每一個微弱的光點,聚成照亮自身與他人的燈火。

如夜話,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