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35岁,拥有“50岁”的智慧?
2025-07-23
親愛的朋友:
①
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從來不在年齡、出身、資源,而在一種看不見的習慣——思考的深度與頻率。
這些年來,我逐漸明白一個天機:人是可以自我雕刻的,只要你願意每天與內心對話,就像一位工匠,日復一日,用意念與筆墨在心上鑿出輪廓。思考與寫作,是這場靜默革命的兩把鑿子。一個人,若每日都願意沉下來反問自己:這件事的本質是什麼?我內在真正的感受是什麼?這個世界的秩序又如何運行?那麼他就開始穿透生活表象,朝向生命的根部走去。
②
深度思考是累積出來的「心智雕刻」,不是天賦。
我今年三十五歲。若從二十歲開始計算,一天思考十次,那麼十五年間我已累積了五萬多次思辨。這不是誇耀,而是一種靜靜地感知——日子若常帶著思考,就如石頭每日被鑿一錘,不知不覺間,那石頭已現輪廓、現神韻。而那些不曾思考的人,就像靜置的石塊,時間從他身上經過,卻不曾留下形狀。
這並不是說誰比較優秀,而是說:思考,給予人形狀。沒有思考的人生,是混沌的。年歲只是數字,真正的老練來自心的打磨與意識的通透。
③
寫作,是一種安靜而堅定的自我鍛鍊。
我每天寫。寫我所見,所思,所感。有時寫工作裡的難題,有時寫家庭裡的體會,有時寫讀書的啟發,有時只是把心裡那種說不出的感受寫下來。這些寫作,不為炫技,不為展示,只是為了與自己更真實地相遇。
寫作不只是輸出,而是倒逼。當我開始動筆,我才驚覺原來我昨天遇到的那件小事,其實藏著某個人性規律;才知道我對一個人的生氣,其實源於內在的不安與期待。這些發現,都是在寫作時才出現的。像泉水一樣,在筆尖湧現,在意識之下被照見。
④
沒有思考的日子,不會讓人成熟,只會讓人重複。
我們總以為年齡會帶來智慧,但事實是:如果一個人三十歲時沒有開始自省,他四十歲也只會是個更加固執的三十歲。年歲只是容器,內裡要靠自己去裝。
而思考,就是一種裝填的方式。不是隨便想一想、瞎感慨,而是深刻地問自己:這是怎麼一回事?為什麼我會這麼反應?對他人又是如何影響?這是修行,是修身,是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⑤
「活明白」不是一瞬間的頓悟,而是一場日積月累的內在築路。
很多人問我,為什麼你說話像五十歲的人?其實不是我多厲害,只是我這十多年來,把每日當作一個問答場,把自己當作未完成的作品。不是學會了道理,而是日復一日地踐行那些看似簡單卻困難的認知——比如如何面對失敗、如何與人相處、如何與自己和解、如何接受人生的不完美。
這些不是一次課堂就能學會的,而是要靠無數次面對自己的過程去淬鍊。你越真誠地去面對內心,人生就越發清明。
⑥
寫作與思考,是讓人「活成一塊有光的石頭」。
我常用米開朗基羅雕刻《大衛》的比喻來形容思考的力量。他說:那雕像原本就在石頭裡,他只是把多餘的部分剔除。這正是思考與寫作的作用——我們不是要變成誰,而是要剔除那些不是我們的部分,讓真實的自己顯現出來。
每一次寫作,都是與心靈的一場對話;每一次深思,都是在清理塵埃,讓我們靠近那塊原初的玉。這是一條孤獨卻也清亮的路,不需喧鬧的掌聲,只需日常的堅持。
⑦
人的覺醒,不在「悟到了什麼」,而在「願意開始」。
許多人以為自己錯過了起點,三十歲才醒來,已經來不及。但其實,覺醒的價值從來不在早晚,而在是否「真的醒了」。醒著的人,不會再讓日子滑過。他會珍惜時間,看重自己的一舉一動,哪怕只是一天的一行文字、一個念頭的轉折,也都願意細細咀嚼。
因為真正的改變,是從覺察開始。不是轟轟烈烈的大行動,而是願意每天為自己做一點點真實的事——那就是:思考,並寫下來。
⑧
當內在的覺知點亮了,世界也就亮了。
這些年我明白,智慧不是腦中的技巧,而是心中的光。一個人若常與自己對話,他的眼睛會不一樣,他看世界會多一層理解,多一層慈悲。因為他知道,人都不容易,自己也曾混沌、也曾困惑。他學會了與世界溫柔對話,而不是激烈對抗。
這種人,年齡不是他的束縛,而是他的養分。他不追趕年輕,也不急於成熟,他只是靜靜地活成了一盞燈,照見自己,也溫暖他人。
如夜話,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