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知足,源于对自己本来面貌的深刻认知与完全接纳。很多人说自己不快乐,是因为不够满足。觉得拥有的不够,得到的不多,和别人一比总是差一点。于是开始向外追,追多一点钱,追更高的位置,追更多人的喜欢。每当拿到一点,又觉得还不够,马上就要再去下一站,好像脚底踩着的是个空洞,不填满就一直晃。看上去是贪,其实是虚,是心底的不稳,是一种根本性的“不自足”。而不自足从来不...
随喜和赞叹,是一种看见福报、延续福报的能力。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看见别人的好。有的人见不得别人顺,见不得别人被称赞,见不得别人安静、专注、发光。不是因为他真的坏,而是他活得太匮乏了。他总觉得别人的好是对自己的贬低,别人的丰盛是对自己不足的揭露。他看见一个人被认可,第一反应不是“他做得真不错”,而是“他凭什么”。这种情绪,就像把门锁死一样,把好运拦在门外,也把自...
一个人如何处理事情,如何开口说话,藏着他真正的层次与认知边界。很多时候,一开口就输了。不是因为说错了什么内容,而是方式、语气、提问背后的逻辑暴露了太多底层的混乱。一个人是否能稳稳地表达清楚自己的诉求,不绕、不抖、不硬撑,全都藏在细节里。包括你有没有耐心听完对方讲话,再来回应;你是不是把情绪包裹在问题里,把责怪包裹在提问里;你是不是总是开口就是“你怎么不……”...
谣言之所以传播得快,是因为它迎合了最不用动脑的部分人群。总有人转发一条明显编造的消息,一边转发一边还要加一句“真的假的?”但点进去就能发现,图是假的、时间是错的、内容根本对不上逻辑,可他们从不在意这些。他们转发,不是因为相信,而是因为懒得辨别。也不是他们真的蠢,而是他们从来没意识到自己在传播的,是一件可能伤人的事。他们以为自己只是“顺手点了个分享”,但那一下...
把两个朋友介绍给彼此,有时就是亲手打破三人之间最脆弱的平衡。有些关系,是靠错位维系的。你和他是那种能坐下聊半宿的人,但不一定能一起做事;你和另一个她,是熟得不需要解释的默契,但你也清楚,她并不擅长耐心听一个人慢慢铺陈观点。你能接受他们各自的“部分”,因为你和他们的接触是单线的,是带着空间和弹性的。但一旦你试图把这两条线打通成一个三角结构,事情往往会发生微妙的...
永远不要跟一个比你更闲的人纠缠,否则你会被拉进他用不完的时间里消耗掉自己。一个人越是忙,越懂得计算时间的成本。什么话值得说,什么事值得做,跟谁交流不会浪费力气,他会在心里过一遍账。他不舍得把自己扔进无效的争执里,不愿意为了一点情绪牺牲掉一整个下午的节奏,也不想去跟一个什么都不忙、什么都能聊的人对线。不是他冷漠,而是他知道代价。可比你更闲的人,他没这个概念。他...
能蠢成这样还活得不错,说明老天对你已经够客气了。人有时候真的不聪明,甚至可以说,很多人一生都在重复一些非常低级的错误。明知道那件事做了只会内耗,却还是忍不住去做;明知道那个人靠不住,却还是反复把信任交出去;明知道时间有限,却还是拿去刷了一堆根本不会让人生更好的东西。这些事,谁都干过,而且还不是偶尔,是成批次地、稳定地干。可奇怪的是,即使这样,人还是活下来了。...
真正刺痛我们的人,其实是在演我们自己不愿承认的样子。有些情绪来得特别快,几乎是第一眼看到对方的行为,心里就立刻跳出一句:“怎么这么自私”“太虚伪了”“这人真差劲”。那种下判断的速度快到不需要思考,像是自动反应。后来才慢慢察觉,这种特别“敏感”的判断,其实不是来自理性,而是来自某种“被提醒”的羞耻。对方做的事,刚好戳到了自己曾经偷偷做过、想过、甚至正在做却不愿...
成为一个普通人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每天继续重复昨天的自己。绝大多数人并不是真的想“成为谁”,他们只是下意识地维持着自己的旧习惯,然后把那种维持叫作“稳定”。他们早上醒来,刷一下手机,起床,吃跟昨天差不多的早餐,搭同一班地铁,在熟悉的位置坐下,做着没太大波澜的事,然后回到原来的地方,刷剧、看短视频、发一条“哈哈哈”的朋友圈,好像就这样又过了一天。没人逼他们这么过...
多数人被自己的好恶绑住了脚,却误以为自己在分辨对错。很多评价里藏着的,其实不是判断,而是期待落空的委屈。你问一个人“这东西怎么样”,他说“我觉得不好”,你再追问为什么,他可能说不上什么具体的问题,顶多含糊地讲几个细节,但说得也不痛不痒。其实你要是够安静地听下去,就会发现他不是觉得“这件事真的差”,而是“它没有达到我想象中该有的那个样子”。差距不是对错,是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