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A和雌竞能横行,是因为面对内卷圣骑士,这种魔法输出的收益实在太高了。你一旦站在现实的角度看问题,很多表象瞬间就失去了迷惑性。胖猫事件吵来吵去,说到底,不是感情出了问题,而是社会结构里有一个盲点。那个盲点是:内卷已经内卷到了极致,但几乎没人给那些为世界大战总动员设定的男人们,讲过怎么去识别感情里的风险,也没人告诉他们,除了工作,还有什么是值得去构建的生活。...
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还能写出温柔与光的人,才是真的活出了辽阔。很多人喜欢《我的阿勒泰》,不是因为那里有多神秘,也不是因为风景有多绝,而是因为李娟笔下的日子,在荒凉里依然闪亮,在困顿中依旧温暖。她从不试图粉饰生活的苦,却总能找到藏在缝隙里的光,像一个不动声色的拾光者,慢慢地,把那些明亮的碎片一个个拼起来。这也是为什么她写的东西,读起来像是被贴在心上的纱布,一点一...
生活不是靠拼命,而是靠精细。大概是年纪慢慢大了,我开始变得不太相信那种“咬牙坚持、全力以赴”的状态能维持太久。那些靠意志力硬撑的改变,总是走不了多远。而真正能慢慢渗进生活、把人拽出混沌的,其实是一些看起来“没什么”的小动作——它们不惊天动地,但持续发生。像水滴一样,日复一日,最后能把石头穿透。比如我现在几乎每天都会留一段时间给自己发呆。有时候是洗澡,有时候是...
越过中年这道槛,唯一的解法就是甘心做一个慢慢变好的人。人真正服气曾国藩,不是因为他赢了多少仗,而是他撑过了多少次自己都觉得过不去的日子。他没生在什么显赫之家,也不是才高八斗的少年天才,甚至可以说,在人生的大多数时间里,他都不是那个让人羡慕的角色。他有一身毛病——爱玩、脾气暴、嘴毒、见到漂亮女人眼睛都直。他也知道这些毛病是什么,就像他在日记里一笔笔写下的检讨那...
三十岁,在遥远的中亚,有人靠算账活了下来,有人靠耐心换来了呼吸的空间。我一直以为赚钱是凭实力,但后来发现,很多时候是凭位置。在北京,一个月9000,算是稳定白领,但存钱的速度慢得像挤牙膏。搬到哈萨克斯坦之后,一个月三万多,管吃管住,连牙刷都不用自己买。你说工资是三倍,其实生活的节奏也直接变成了另一个世界的样子。工地是荒的,人也是空的。风一吹,周围什么都没有,...
她之所以能上去,是因为这个系统从来就不以胜任为准。有时候你站在下面往上看,会真心觉得疑惑:怎么会是她呢?不是说能力重要、不是说专业才是根本、不是说越高职位越需要判断力和责任心吗?可实际却是,最没有章法、最缺乏分寸感的人,反而一步步上去了。最先出圈的,不是业绩,不是贡献,而是一堆短视频、一连串争议言论。甚至连她自己可能都没想到,最后让她“出名”的,居然是她引发...
婚姻能否长久,关键在于对方在压力下是否依然温和且不失责任感。很多事情看上去像是感情的问题,其实不过是生活里的变量撞上了两个人的情绪临界点。有些人一遇上风吹草动就乱了阵脚,想象力飞驰,开始怀疑关系,怀疑自己是否值得被爱。而有些人,哪怕压力再大,也不会轻易朝身边人发火,更不会把情绪一股脑倾泻到爱人身上。这差别不只是脾气好坏,而是价值观底层的稳不稳,是他处理关系的...
语言攻击最强的,往往是最缺安全感、最怕被忽视的人。想起来刚入行那年在一家小公司实习,办公室里有个年纪不大的前辈,总是一副什么都懂的模样。别人刚说一句话,他立刻打断,不是纠正用词不当,就是挑逻辑漏洞,像随时要开庭似的。那时候我心里其实挺钦佩他的“专业”,觉得自己有很多地方不如他。可后来接触得久了,慢慢发现,他其实什么都想证明,但又什么都不肯承认。他最常说的一句...
一个人越到后半生,越要学会慢下来、沉下去、熬得住。曾国藩的前半生,不比旁人幸运。家世普通、才情一般、脾气不稳,甚至到了想要轻生的地步。他在自己的日记里,毫不留情地剖开自己——“好色”“无恒”“欠修养”。别人眼中那些所谓的“大毛病”,在他那里都是明晃晃地摆着的日常。可就是这样一个毛病不断的中年人,最后却成了中国历史上最被后人推崇的“笨人圣贤”。他不是一下子变好...
阿勒泰的风,是真的会吹进一个人骨头缝里的。自由这两个字写出来干净利落,读进去却是让人后怕的。像那句“一旦漫开,就无边无际,收不回来了”,我一开始还觉得这是浪漫话,后来慢慢意识到那不是飞翔,是飘荡,是被卷走之后再也落不下来的空虚感。就像有时候,真的闲下来了,什么事也不用做的时候,人反倒开始没着没落地慌了。李娟的文字,不是用来理解的,是用来让你停住的。有些句子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