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我心里是不是有了一个执念?必须要修行开悟之后我才能真的定心做自媒体流量?因为我自我感觉我依旧很容易受外境牵制,因为没有定力,一旦外境超过我的情绪阀值,就很容易又让我陷入恐慌、无力、无助、焦虑、低落等等情绪里。也就是我的耐受力还没有足够高,也就是我认为的我自己还没有开悟,所以不想进入承压之中,所以才把修行当作首要任务。你说呢?禅师?答:深夜的咖啡馆里,一个...
                                                                                                        
                    
                                        有时候你会突然想问自己一句:我到底想要什么?你可能以为这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但越想越慌乱。你盯着屏幕发呆,计划表写了一大堆,却在关键的时候又犹豫不决。你以为自己是拖延,其实不是,你是没定心。没定心的根源,就是没有回答清楚那个最朴素的问题:你到底要什么。看似是选择困难,实则是心没有安顿。一个人若不清楚要什么,就会像被风吹的纸片,谁大声喊谁就有理。今天看到写作赚钱...
                                                                                                        
                    
                                        透过一个人的脸能看到他的心,这就是修行里说的见性。人世间的脸,常常被当作一张面具。有人笑,却未必心里真的喜悦;有人冷漠,却未必心中没有柔软。可是有些时刻,当你安安静静地看着一个人,忽然发现他脸上的表情不再是表情,而是心的显现。那一瞬间,你看到的不只是皮肤、五官,而是心底的明暗、真假的流动。就像佛家讲“见性成佛”,当你透过假象直达本心,你就触到了最真实的所在。...
                                                                                                        
                    
                                        醒来的人生,往往看似绝情,其实才是真情。走到四十岁这个门槛,很多人会像被推到一面镜子前,不得不直视自己的人生。回望来时路,曾经执着的欢喜与痛苦、拼命追逐的得失与名利,在岁月的淘洗里逐渐褪色。正如有人形容,生活像是一场长梦,梦里有灯红酒绿,也有离合悲欢;然而当你从梦中醒来,那些曾经抓得死死的东西,不过是夜色里的影子。醒来的人,会发现梦境固然绚烂,却不是真实;真...
                                                                                                        
                    
                                        人一旦放下执念,不再非要用眼睛去见,心里便能安住,这就是涅槃。我们从小被教导,要看清,要弄明白,要追寻一个确切的答案,好像一切事物只有在被我们“看见”的那一刻,才算真实存在。于是,遇到好事时我们迫不及待想去确认,遇到坏事时我们焦躁不安要去探究,生怕自己有所遗漏。然而走着走着才发现,越是急切要看见的东西,往往越是模糊;越是拼命去辨别的真相,越是容易变形。心中执...
                                                                                                        
                    
                                        放下心里的刀子,才有机会活得自在。我们常常以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只是一句佛门里的劝化,仿佛与凡尘的我们无关。可如果仔细想想,我们每个人心里或多或少都握着一把刀。那刀子,或许是锋利的怨恨,或许是尖锐的执念,或许是锋芒毕露的自我。刀子举得太久,手会酸,心会累。可是我们却舍不得放,因为觉得放下就是认输,就是没有尊严,就是没有价值。于是,我们把自己困在一场无休止...
                                                                                                        
                    
                                        本觉本性始终在,只是心被遮蔽了。古人说“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这是千年流传的偈子,看似写景,实则点醒人心。月亮始终朗照天宇,从不曾离开,江水千条万条,各自深浅清浊,便呈现出各自的月影。心性与本觉也一样,它本来就在,不因众生不同而有缺失。只是我们的心境如同水,有时清澈明净,有时波涛汹涌,于是本来的觉性被映照得支离破碎。若能看穿这一层,人便明白:修行...
                                                                                                        
                    
                                        念头起时别再添一个,清净就来了。第一念像窗外的一阵风,呼一下掠过,带起帘角轻轻一摆,也带来气息的真实、当下的温度。第二念却急匆匆赶来,非要给那阵风下个定义,非要贴上标签,非要从这点风声猜出明天的雨雪、远方的雷电、别人的心思与自己的命运。头上安头,说的正是这件小事的小小偏执:第一念只是看见、听见、感觉到;第二念却偏偏执着它一定是什么,一定有意义,一定要抓住不放...
                                                                                                        
                    
                                        问:马斯洛五层次需求理论:生理的需求,从佛教看...吃喝拉撒,这是所有兽,或者说所有生命体都有的需求,他认为必须有那些,才能维持肉体、身体存在,否则就要毁坏、灭失。但如果没有了身见了呢?还有吃喝拉撒的需求吗?是可以没有的。正是那些大修行人能很长时间不吃饭不喝水等等的原因所在。一个知见被空掉,一切生理需求就不再成为需求。答:人为什么要吃饭喝水,这个问题背后藏着...
                                                                                                        
                    
                                        问:马斯洛五层次需求理论:安全的需求,从佛教看...啥是安全?潜台词是恐惧。他有恐惧觉得不安全。如果没有恐惧,何来安全之说?安全的还有个潜台词是,肉体有被毁伤的危险,那个我有被伤害的危险。设若没有肉体之见,我之见,何来危险?何来恐惧?全因执着有个我、有个身,恐惧产生,安全需求产生。答:人害怕失去,所以才会追求安全。所谓安全,其实是一种感觉。你觉得周围稳定,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