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马斯洛五层次需求理论:生理的需求,从佛教看...
2025-08-20

问:

马斯洛五层次需求理论:生理的需求,从佛教看...

吃喝拉撒,这是所有兽,或者说所有生命体都有的需求,他认为必须有那些,才能维持肉体、身体存在,否则就要毁坏、灭失。但如果没有了身见了呢?还有吃喝拉撒的需求吗?是可以没有的。正是那些大修行人能很长时间不吃饭不喝水等等的原因所在。一个知见被空掉,一切生理需求就不再成为需求。

答:

人为什么要吃饭喝水,这个问题背后藏着比食物更大的秘密。

人从出生起就活在一种本能里:饥饿要吃,口渴要喝,困了要睡,这些被称为“生理需求”,也是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说的第一层次。没有食物,身体便会衰竭;没有水分,生命便会凋零。这看似无可撼动,是所有生命体都无法逃脱的铁律。但若从佛法的眼光看,所谓需求不过是“身见”的幻影。当你认定“我是身体”,便自然会生出对身体的执着,从而不断地追索满足。若能超越这种认定,连身体本身也只是因缘和合的假相,那么“吃喝拉撒”的需求也就不再成为“必须”。这正是佛教中那些大修行人长久不食仍能安然的秘密所在。看似不可思议,实则是因他们透彻见到:需求并非固定不变,而是依赖于心的执著。当心解脱,需求也随之松动。

很多人会问,如果人不吃饭,那岂不是违背了自然?佛法并不否认生理规律,而是指出:需求本身不是问题,执著才是问题。想一想,我们平时饿了吃饭,是为了滋养身体,这是自然的流转。但多数时候,我们的“吃”并不只是维持身体,而是贪求口腹之欲,执着味觉的快感。渴了喝水,本是解渴,可我们往往沉迷于种类的挑剔,要甜的、要凉的、要刺激的。这些欲望一层层堆积,便超越了单纯的生理层面,成为心理和执念的枷锁。马斯洛所说的层次需求,在佛法中其实是心识的层层缠绕:有身见,就有需求;有我执,就有攀缘。若能在心地上一刀切开,发现“我”并不实有,许多需求自然消散,就像虚幻的影子在光下无处可立。

顿悟之时,人会明白:我们所谓“必须”的,其实未必必须。修行人能安然不食,并不是他们拥有超能力,而是他们的心从根本上松脱了对“我”的执持。他们不再把身体当成永恒的自我,只把它看作暂时的工具,就像行路时借用一条小舟。舟若需要修补,便修补;舟若暂时破损,心也不随之惊慌。因为他们已经知道:真正的“我”不在舟上。这样一来,饥饿不再是痛苦,而只是身体的一个讯号;口渴不再是生死,而只是现象的一个起伏。当人不再把这些需求视作生命的全部,就会生出一种奇特的自在。你可能依然会吃饭,但吃的时候不再被味觉绑架;你可能依然会喝水,但喝的时候不再有非此不可的执著。修行的智慧正是如此——不是硬要扭转自然,而是把“必须”的幻影看穿,让需求回归自然的单纯。

明白了这一点,生活中的很多困扰也会随之化开。我们常常被“必须”压得喘不过气,必须成功,必须被爱,必须拥有地位,必须得到安全感。可是这些“必须”,和吃饭喝水一样,很多都是身见和我执衍生出来的假需求。当你心里老想着“没有它我活不下去”,其实你已经把自己绑死了。若能转一个念,告诉自己“没有也没关系”,那种紧绷就会松掉。佛法不是叫你放弃生活,而是叫你放下执著。放下之后,你依然会吃,会喝,会追求安全和美好,但你的心不再被需求奴役。你开始懂得:真正的自由,不是拥有所有,而是不再害怕失去。

人世间所有的苦,归根结底,都是源于一个“我”。有了“我”,才有“我的身体”,才有“我的需求”,才有“我的不得满足”。当“我”被看穿,当“身见”被放下,那些层层叠叠的欲望便失去了根基。身体依旧在,生活依旧要过,可心已不再被需求驱使。正如佛陀所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能在吃喝拉撒中透见空性,才算真正体会到:生命不是用来满足需求,而是用来觉醒。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阅读:《金刚经》玄奘译本,中华书局,2016年出版。此经处处揭示“无我”“无相”的智慧,与本文所探讨的“身见与需求”的关系呼应极深,值得细细研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