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马斯洛五层次需求理论:安全的需求,从佛教看...
2025-08-20

问:

马斯洛五层次需求理论:安全的需求,从佛教看...

啥是安全?潜台词是恐惧。他有恐惧觉得不安全。如果没有恐惧,何来安全之说?安全的还有个潜台词是,肉体有被毁伤的危险,那个我有被伤害的危险。设若没有肉体之见,我之见,何来危险?何来恐惧?全因执着有个我、有个身,恐惧产生,安全需求产生。

答:

人害怕失去,所以才会追求安全。

所谓安全,其实是一种感觉。你觉得周围稳定,就说自己安全;你觉得周围有威胁,就说自己不安全。心理学大师马斯洛,把安全列为人的第二层需求,排在生理需求之后,仿佛告诉我们:衣食住行刚刚满足,人马上就会去寻求一个安稳的环境。房子要结实,钱要有保障,身体要健康,人际要和睦。可是若从佛法来看,安全这个词的背后,其实潜藏着恐惧。若心里没有恐惧,哪里还会谈到安全?若身体不执着为“我”,哪里还有危险可言?这一切的根子,都在“我执”,在于我们太紧紧攥着“我”的幻影不放。正因为如此,当下写这样的思考,就像是在一片心慌里点一盏灯,让人看清,所谓“安全”,未必是外在的围墙,而是内心的自在。

人们追求安全,往往表现得急切又执拗。小孩在陌生环境里紧紧抓着母亲的手,因为那是他唯一的依靠。青年人拼命工作赚钱,渴望存款带来安全感。中年人买房买保险,为的就是在未来的不确定里筑一道防线。老年人更是对健康战战兢兢,生怕哪一天突然崩塌。这一切,不就是因为心里有恐惧吗?恐惧没有饭吃,恐惧没有依靠,恐惧没有明天,恐惧生老病死。佛法说,恐惧从“我”生起,因为心里认定有一个必须要被保护的“我”。于是我们不停追逐安全,但越追逐越不安,因为外在的安全从来没有绝对。房子再高大,也可能被风雨摧毁;钱财再丰厚,也可能被意外消耗;身体再强壮,也终究要衰老败坏。世间的一切安全,都是暂时的、条件的,不能彻底让人安稳。于是人心始终在摇摆,一会儿觉得好像有了依靠,一会儿又陷入新的担忧。

到这里,或许你会忽然明白,真正让人不安的,不是外境,而是心里的执着。佛经常常讲“无我”,讲“诸法无常”。若明白身体只是因缘和合的存在,像河里的水流,片刻不停地更换;若明白“我”的观念只是执取的假相,像镜中的影子,本就不实;那么恐惧还能从哪里生起?危险又能落到谁的身上?其实从根本上看,不是我们需要安全,而是我们需要一颗不被恐惧摇动的心。就像风吹过湖面,若水面执着要保持平静,就会觉得风是威胁;若水明白自己本来就是流动,就不会恐惧风的到来。安全感并不来自“防护”,而来自“放下”。放下那个非要保全的“我”,自然就不再害怕失去,自然也就不再需要额外的安全。

这一刻,或许顿然可以体会:我们追求的安全,本质上就是在追求心的安定。佛法常说“安住当下”,这正是最高的安全。你若一心想着未来的灾祸,就算身处坚固城堡,心也不安;你若把心安住在此时此刻,就算赤脚走在荒野,依旧自在。有人可能会问,那是不是就不需要食物、不需要房子了?并非如此。佛法不否认人有生理需求,也不否认世间因缘条件的重要。但若把条件当作安全的唯一来源,就永远得不到安宁。真正的智慧,是既能珍惜因缘,又能不被因缘绑住。你吃饭,是为了维持色身,但你不会执着这一口饭是永恒的;你穿衣,是为了御寒遮体,但你不会以为衣服能保你千秋万代。若能这样看,心就柔软,需求就变得清明,不再陷在恐惧里无法自拔。

当我们这样去思考,就会明理:所谓“安全”,其实是人的执念。安全是幻象,恐惧才是真实的动力,而恐惧生于“我执”。若执着有个“我”要保护,那就永远需要安全;若明白“我”只是因缘假合,那恐惧也随之消散。于是,真正的修行,就是把安全感从外物转向内心,把安稳从条件转向智慧。安全不再是筑高墙、存金银,而是心里能够淡然面对风雨。正如佛陀在经中所说:“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当心没有执着,没有攀缘,自然也就没有恐惧。这样的人,走在世间,就像在平地,不论风起云涌,都自有安然。他的安全,不依靠任何东西,却无处不在。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阅读:《恐惧的终结》——克里希那穆提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此书深入探讨人类恐惧的根源,指出恐惧与“我”的执着紧密相关,读来与佛法智慧相互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