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鼓吹复盘的人真的从复盘里获得利益了?老子《道德经》从不提复盘

真正的覺悟,不是從反覆回望中獲得,而是從當下的澄明中綻放。復盤之說,在當代被奉為提升個體與組織效能的準則,人人談及如至寶,彷彿「事後總結」便能換來前行無礙。但在內心靜下來時,我常默念:天地運行,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何曾復盤?老子從不說「事後反思」,他只教我們「觀其所然」,教我們順應「道」,而非逆著時間回首過往,試圖用思考控制一切。回望的執著,往往來自對當下不...

86岁琼瑶留下遗书,“翩然”而去:死亡有一万扇门,你在哪扇门谢幕

真正的死,不在肉身,而在我們放棄選擇的那一刻。我靜靜讀著那封遺書:「不要傷心,不要哭,不要為我難過,我已經翩然的去了。」那是86歲的琼瑤,對這個世界最後的溫柔叮嚀。她不是結束生命,而是選擇如何告別;不是逃避,而是主動回應那無可逆的結局——如此,她才真正擁有了死的尊嚴,也讓我們重新思考何為「好死」。死亡,不是終點,而是最後一次做主的機會。世間人談死亡,多半懼怕...

悲从心来:诵咒之际,一念即是天心

一、情动非因悲苦,而是心体与天心的一线感应我们在念诵时流泪,并非因为此生的苦楚或回忆的纠缠,而是心体与更高频的天心产生了共振。在六字大明咒的重复吟诵中,音声穿透的是表层的意识防线,拨动的是心之本源。正如那位母亲在文章中所说:“我感受到她的灵魂在我身体里振动”,那是一种超越理智的悲喜交汇,是心与天地的相应。这不是情绪的泛滥,而是一种悲智同体的“无缘大悲”。它不...

当下即答卷:以一念纯然,安顿活着

真正的生命之答,不在别处,而在当下。“活着这张考卷,我该如何答题呢?”这一问,看似轻浅,实则直指人心深处的根本困惑。不是问外界如何命题,而是问自己如何回应。是朝着人生交出的那一纸答卷提问:怎样才不落空,不虚行,不愧于来?我的回答,亦是内心自然涌现的觉知:就是在生命的每一刻、每一个当下,用纯然的在当下去回答。没有预设,没有逃避,也没有延迟。每一呼吸,每一次注视...

悲起于心,归于无声:六字真言中的天心之路

心经的咒心同体大慈,无缘大悲。道家:天人合一。证到那个境界,自然升起:同体大慈,无缘大悲。也就是道德经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不仁之心体。这几张书籍的截图,的确源于这个心体,承载有这个慈心和悲心。无缘大悲还有一层意思:就是一种归根的觉知感觉归家,回到母体,被无尽接纳、允许和爱,无限安全。之情感。悲从心来的时候,会泪如雨下,刚刚在路...

突然,悲从心来

在六字大明咒的回响中,突然涌起的悲意,不是悲伤,而是一种归根的觉知。那一刻,悲从心来,不是因为苦难,而是因为一种内在柔软被触动了。它不是人的情绪波动,而是灵魂轻轻地叹息。像清晨露水滑落叶尖,是自然的回应,是心识触及了更深层的宁静。我们以为“悲”是脆弱,其实,那是心在松开,是伪装正在褪去,是识神回到了本体的边缘,微光初现。这种悲意,是久别重逢的触动,是当你在重...

成为真人:自我映证的旅程

真正的成功,是全然成为自己。人生不是奔赴某个遥远彼岸的航程,而是一场持续内照的过程。当我们回头望向一路走来的脚印,会发现所谓的“目标”,终究不过是一次次自我认知的更新,一回回内心认同的叠加,直到有一刻,我们停下脚步,静静地对自己说:我,就是我。自我认可是通向安定的入口。很多人误以为成功是外界的肯定,是获得某种角色、地位、财富、掌声。但这些都是映在镜中的光影,...

无声之力:在晨间冥想中听见土地的呼吸

真正的力量不来自言说,而是源于大地沉默的呼吸。晨间冥想时,我常常感到某种无声的召唤,从脚下升起,穿过身体,汇入天心。这种召唤,不属于语言、理论或教义的范畴,它不需要被“解释”,只需被“察觉”。当我静静坐着,让呼吸与土地合拍,一种穿透时间与意识形态的力量便缓缓显现,仿佛天地在体内开花。冥想不是逃离现实,而是重新扎根于真实。世人多以为冥想是一种避世的姿态,实则正...

修行即生活,生活即修行

修行最快的方式是随时随地摄心。走在街道上,坐在车里,排队时,独处时,吃饭时,都可以让心轻轻收摄回来,像水落入水中,不惊扰也不急着求结果。修行不是找一个特殊的地方才开始,也不是等到有空、有时间、有“好状态”才开始,而是当下的每一刻都可以开始。修行最快的方式是随时随地凝神。凝神不是绷紧神经,而是让心保持觉醒,让注意力回到此刻,无论是手指触碰的温度,呼吸的微动,还...

看见本能,活出清明

人类真正的优势,是能够在思想中生出觉察与清明。走在人群中,常常能感受到一种浮躁的能量,许多人被日常的琐碎追赶着,眼神里有急切,也有疲惫。然而,当内心放慢下来时会发现,作为人类,有一个极大的福报,就是即使在忙碌的生活中,也能在呼吸之间保持一份观察的清醒。这份观察不需要刻意为之,它就像微风拂过湖面,轻轻荡开水中的涟漪,让人看见内心真实的起伏。还有人类还有一个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