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宁老师/虚云老和尚)一、何谓“心物一元”?——不是概念,而是“本来如此”的事实世人多以为,心与物是两回事。心是内在的感受、念头、意识流;物是外在的桌椅山河、事物关系、实相存在。于是哲学开始二元对立:主观 vs 客观,精神 vs 物质,心灵 vs 世界。然后陷入纷争、矛盾、不可调和。但佛法从来不承认这种割裂。大乘唯识学讲:万法唯识所现,心外无物;禅宗讲:山...
要扎进去整理结构,要决定取舍,要斟酌文字,要思考,大脑在抵抗思考这个动作吗?他在喊,我不想用逻辑思考,我想感知,感知你懂吗原来抵抗在呼唤我停止思考,回到感知里难怪这么多年一遇到深入思考我大脑就短路呢还有一种,这个别人写过了怎么办,我又没法确定别人写过了,我不知道我写的是否足够好,用爬虫那工作量太大了爬虫我知道,但去哪里爬呢?爬什么呢?一想到这些,一种无形的压...
(憨山大师/济公和尚)【一、佛性不离众生身】你说佛性离开了,死人呢?我问你:佛性何曾离开过?若你眼中“佛性”是光,是觉,是灵明不昧之心,那么佛性者,非来非去、非生非灭,岂能说“离开”?那是你分别心起,把“佛性”当作一个进出房门的家伙了。其实它从未离你左右,就在你问出这句话的当下,它已然在说话,在提问,在发光。憨山大师云:“佛性不从外得,亦不因死丧失。”济公和...
从0开始训练双盘打坐(双跏趺坐),本质上不是硬拼身体柔韧性,而是一个逐步建立身体稳定、神经放松、觉知在场的过程。下面是我为你量身定制的训练路径,不只是动作训练,更是一场身体与意识的再连接。一、理解“打坐”的真实起点:不是腿,是心很多人以为打坐的难在腿,其实腿只是“最先喊疼”的地方。真正的难,是你是否能在身体僵硬、念头纷飞、情绪抗拒中不逃、不评判、继续在场。所...
问:在干活的过程中,突然觉知到身体里的非常熟悉的情绪。不是快乐,不是兴奋,不是成就感,不是愤怒,不是羞愧,不是满足,不是无聊,不是害羞,不是不好意思,不是欢乐,不是急躁,不是恐惧,因为身体的疲乏感很强,那个情绪在胃部的位置,抑郁?压抑?很难给他贴上一个标签。大概是干活的枯燥引发了一种没有成就感的空虚感,还有想到这种日子还会一直持续,而不能做到有钱有闲而非身不...
我们每天的大脑都在活动。它像一条没有尽头的河流,白天翻滚着各种计划、对话、情绪、判断,晚上也不肯停歇,梦境里它还在接力。这种持续不断的思维活动,很容易让人产生一个错觉:我,就是这些念头的总和。它们想什么,我就是什么。但我们慢慢会发现一个奇怪的事实。你会知道自己在想东西。你能说出:我刚才在胡思乱想。我刚才情绪波动很大。甚至会说,我今天脑子里全是杂念。这说明什么...
从小到大,我的内心深处一直有一种原始的欲望,那就是追求自由。自由不仅仅是物理上的解放,更是一种精神的解脱。甚至在我孩提时代的梦境中,我经常梦见自己在空中飞翔,飞得没有任何阻碍,飞得无拘无束。这种梦境并非只是无意义的幻觉,而是我内心深处对自由的渴望、对束缚的反叛。在经历了无数次的探索、迷茫与觉醒后,我终于明白了,证悟空性,正是我此生的使命。自由与空性,这两个概...
自由意志一直是人类思考的重要主题,它关乎选择、决策与行动的自由。然而,佛教与其他一些哲学体系提出了自由的另一种视角:自由并不意味着完全摆脱任何制约,而是能在觉知中看见、感受并选择行动的空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多行为和选择往往是无意识的,它们受到了潜意识中的业力、习气或惯性反应的驱动。然而,随着觉知的深入,我们能逐渐看见这些无意识的反应,并从中获得真正的自...
无常是佛教以及许多哲学体系中共同的核心概念之一。在佛教中,无常代表着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与流动,它强调宇宙中所有的存在都处于不断的演化之中。无常不仅指事物的外部变化,更深刻地揭示了事物本质上的不稳定性。在无常的背景下,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与变动性,这种无常为自由意志提供了可能的空间——因为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个体的选择与行动也在某种程度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然而...
在佛教教义中,“空性”是理解宇宙和生命本质的核心概念之一。空性并不是指“什么都没有”,而是指一切现象、事物和存在的自性本空,意味着它们没有独立、自存的本质,而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所有的事物、生命、甚至我们的意识与思想,都不具备固有的独立存在。每一现象的产生,都是依赖于无数条件和因缘的交织。空性这一观念带给我们深刻的启示——个体的自由意志并非来自一个独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