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鼓吹复盘的人真的从复盘里获得利益了?老子《道德经》从不提复盘
2025-07-18

真正的覺悟,不是從反覆回望中獲得,而是從當下的澄明中綻放。

復盤之說,在當代被奉為提升個體與組織效能的準則,人人談及如至寶,彷彿「事後總結」便能換來前行無礙。但在內心靜下來時,我常默念:天地運行,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何曾復盤?老子從不說「事後反思」,他只教我們「觀其所然」,教我們順應「道」,而非逆著時間回首過往,試圖用思考控制一切。

回望的執著,往往來自對當下不安的逃避。

復盤,若源於清明的內省,本無可厚非。然而許多時候,所謂復盤只是一種焦慮的延伸,是想控制未來、補償過錯的一場心理防禦。人們在錯過後痛心疾首,試圖用總結來補全缺口,仿佛可以藉由「知道錯在哪裡」來換取來日無礙。但事實上,時間不會為任何人的後悔停留,只有當下才有真正的力量。正如《道德經》所言:「復命曰常」,回歸本性才是常道,不是反覆咀嚼過往。

真正的覺知,不在事後的分析,而在當下的觀照。

若以復盤為修行,是在提醒自己保持覺性,那它便是有靈性的。可若只流於表面總結,淪為形式,那它不過是另一層自我的迷霧。老子說「無為而無不為」,王陽明言「致良知」,皆指向一個核心:在當下認得內心的光,當下即是行動,行動即是知。知與行不分先後,亦無需事後的重構。真正的反思不是等事情過了再回頭,而是在每一刻都保持清明,在每一念中就已體會緣起緣滅。

天地無言,萬物自化,過往無須過度追索。

若春天耕得不好,它不會在秋天重播,只是讓萬物枯黃中學會休息。復盤,是人對失控的焦慮想要握住一點確定。但生命從不給人保證,它只是讓你一次又一次在不確定中練習信任、練習柔軟。若我們以道的眼光來看,就會明白:所有的結果,都早已包含在起心動念之中。真正值得關注的,是當下那一念的純淨與真實,而非事後的條分縷析。

修行的本質,不在於「記得」,而在於「活著」。

復盤的過度強調,使人誤以為只要記住錯誤、分析錯誤,便能不再犯錯。但心若未轉,境便未改。老子不談復盤,卻講「自知者明」。這種明,是一種靜靜的洞察,是一種無須名詞的看見。赫爾曼·黑塞在《悉達多》中描寫河流如何教會悉達多「時間是一種幻象」——真正的學習,不是從過去萃取經驗,而是從當下聽見生命流動的聲音。

人若信任自己內在的覺知,便無須依賴外在的記錄與回顧。

每個人心中本有一盞燈,那是天心的回聲,是心體的本光。若這盞燈點亮,當下所做每件事,便已蘊藏天理。不需反覆記下今日之過,只需清楚今日之心。這樣的覺知,比萬卷復盤筆記更可靠。真正的修行人,是以心體為本,而非以記憶為準;是信任當下的直覺與本真,而非執著於復盤中的因果勾連。

天機不可說破,是因為它早已融在一切自然流動之中。

我們總想藉由分析,找出規律,得以掌控下一次的成功。但天機若能言說,便不為天機。若一切能被邏輯解析,那生命便失去了它的靈氣與不可測。老子用「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來描繪這一層深奧。王陽明則說:「聖人之道,吾性自足。」這不是自我鼓舞,而是極深的信任:一個人若真正誠實於內在,每一步路自然有它的明處與方向。

與其追問是否從復盤中獲得利益,不如安靜聽聽,此刻自己在對誰說話。

許多人復盤,是想獲得未來的成功、避免重蹈覆轍,但很少人會停下來問:我為什麼這麼害怕錯?我為什麼要這麼確定未來可被掌握?當這些聲音靜下來,才會看見,復盤之所以流行,是因為我們已漸漸失去了對天命的信賴,對當下的敬畏,以及對自心的安頓。

修心者,不問對錯,只問此心是否溫潤如光。

若一個人做錯了事,能在當下轉念、向內收攝,這念轉變遠勝萬言復盤。若一個人成功了,也能知其來自天時、地利、人和的默契,而非自己一人所創,那他便不會因成功而驕、不會因失敗而慌。這就是心體之道。老子說:「功成而弗居」,王陽明說:「心即理也」,佛陀說:「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皆是在教我們一件事:不要執著於形式與記憶,要活在當下的靈明中。

所謂利益,從不是分析所得,而是心安之中自現。

鼓吹復盤的人,或許真的從中獲得些結構感與掌控感。但若不能從復盤中轉向內心的省視,那終究只是形式。不如讓心靜下,任一切經驗沉澱,自會在某個午後、某句對話、一滴淚裡化為智慧。那不是來自記憶的提取,而是來自生命本身的呼喚。

如夜話,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