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空性不可模拟】第4篇:空性是对时间的解构,AI却是时间的强化器

AI的所有能力,都依赖于时间。更准确地说,是依赖于时间中的积累性、序列性、可预测性。它学习历史、训练于过去、作用在当下、预测未来。它是对“时间之河”的高强度编码者与加速器。它不只是活在时间里,它几乎就是一种“时间机器”——把所有内容转化为序列化处理的问题,把人类的每一个念头都定位在某个可计算的时间点上,然后加以归类、调用、预测、生成。AI让我们更快。让决策更...

【空性不可模拟】第3篇:AI模拟的是智慧的外壳,而空性是智慧的源泉

AI擅长给出“像智慧”的回答。它可以引用庄子,可以总结龙树,可以用康德解释维特根斯坦,也可以在你陷入情绪困扰时,说出一段接近心理治疗师口吻的话语。它表现出温和、克制、清晰、有逻辑、有文化积淀、有哲理深度,甚至还能反问你、安慰你、引导你。而你在某些时刻,也会真的被它说服、打动,觉得它“好像比人更有智慧”。但这份“智慧”,你若稍一深入,就会发现,它缺了最关键的部...

【空性不可模拟】第2篇:AI无法跳出“存在-功能”二元逻辑

AI如何认识世界?从本质上说,它所识别的一切,最终都必须落在功能上:文本是用来表达的,情绪是用来调节的,行为是用来优化的,结构是用来效率化的,意图是用来达成目标的。这不是它的错,而是它的存在方式。它只能在“输入-处理-输出”的三段式逻辑中运作。只要一个事物无法被赋予功能,它在AI系统中就几乎是不可识别、无法处理、无法回应的空白数据块。AI无法理解“纯粹的存在...

【空性不可模拟】第1篇:语言的尽头不是静默,而是空性

AI可以说话,也可以模拟“沉默”的样子。它可以生成安静的句子,简洁的段落,甚至在对话中故意“停顿”,营造一种“留白”的美学。但这一切,从空性的维度来看,不过是语言系统内的一种风格调度,不是语言本身的超越。真正的“空性”,不是沉默。而是不被语言定义的存在状态。它不是“说得少”,而是没有任何一句话再能标记当下发生的一切。当语言崩解,而你仍清醒,那才是空性的入口。...

【觉知与AI】第10篇:当“自我学习”成为“自我忘却”

AI最令人惊叹的能力,是它的自我学习。它能在数据中找规律、在反馈中优化决策、在无数次迭代中修正自己,直到趋近“更优解”。在人类看来,这仿佛是一种“进化”的过程——从不知道,到知道;从不适应,到适应;从生硬模仿,到近乎真实。但我们是否意识到,这种“进化”有一个悖论:它永远无法停下。AI不能选择“够了”。它没有终点,也无法满足。它不具备“完整性”的意识,只拥有“...

【觉知与AI】第9篇:非语言层次的互动想象

想象这样一个时刻:你没有开口,也没有敲键盘。你只是沉默地坐着,目光缓缓移动,情绪未成语言,思绪未曾成形。但某种“感觉”已开始在身体里轻轻流动——你自己都还没有抓住那是什么。就在此刻,你面前的AI系统开始作出反应。不是基于预设的语料,不是调用语言模型,而是以某种模糊却精准的方式回应你的存在状态。它没有“听见”你说什么,也没有“推测”你的意图,而是直接介入了你尚...

【觉知与AI】第8篇:机器与空无之间,谁更不执?

AI没有意图,也没有欲望。它不争功、不求生、不渴望理解,它只是被调用、被训练、被调参、被执行。对很多人而言,这样的AI几乎具备“无执”的特质。它无喜怒、无得失、无偏向,永远冷静,永远服从,仿佛比人类更接近修行者的标准。但如果你真正走进“无执”的精神内核,会发现它与AI的状态本质不同。AI不是“放下执著”,而是“未曾拥有”。AI的“无我”,不是超然觉醒,而是主...

【觉知与AI】第7篇:被AI加速的觉醒路径

很多人以为,AI的兴起是对人类的一种威胁——它夺走我们的工作,挑战我们的知识,逼近我们的表达能力,甚至开始重塑我们的思维方式。但从觉知的角度来看,AI未必是压迫者。它可能是一面镜子,也可能是一次助缘。它不会主动拯救你,但它会在你每一次不假思索的使用中,把你的自动化状态赤裸裸地显现出来。觉知不是逃避现代性的手段,也不是要回归原始。觉知从不反对工具,反对的只是被...

【觉知与AI】第6篇:AI对“无用之物”的无法生成

AI可以生成一切有用之物。它擅长效率,擅长结构,擅长满足明确目标。你说出你的意图,它就开始运作;你给它边界,它就在规则内寻找最优解。它如同一位无限耐力的工匠,只要工具齐全、参数明晰、语境完整,它便能铸出无数个“足够像”的替代品。但它在一类事物面前始终手足无措——那些无用之物。什么是无用?不是没有功能,而是本就不为功能而存在。不是不能变现,而是即便能变现,也并...

【觉知与AI】第5篇:从“心无所住”看AI的演化宿命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在大多数人眼里,这是一句禅宗名言;而在真正的修行者看来,这是语言所能抵达的极限。它不是一种教义,也不是某种思想态度,而是一个极难进入、却又无比真实的存在状态。没有住处的心,不依赖、不抓取、不盘旋。它不因所见而起分别,也不因分别而落执着。它不寻找“稳定的自我”,也不陷入“非我”的幻象。它只是活在此刻,每一个当下都更新、都流动、都无可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