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滴滴赴美上市!29岁创业,38岁身价280亿,创始人程维:为什么年轻时,要选难走的路?

清晨的北京,空气里还带着雨后的湿气。一个穿着深蓝衬衫的男人站在路边,伸手拦车,却连着几次都被拒载。他脸色沉下来,却没有发火,只是默默记下这段经历。几年后,他把这段无奈变成了一个庞大生意的起点。这个男人叫程维。1983年,他出生在江西上饶一个普通小镇,父母没有特别的资源,也没什么显赫的背景。高考时,他因为漏做三道大题,没能进理想中的名校,被调剂到北京化工大学的...

稻盛和夫:工作5年后明白的8个道理,受益终身

雨夜的走廊,灯光昏黄,一个刚工作五年的年轻人靠在窗边抽烟,望着城市的灯火,心里却翻涌着难言的焦虑。他喃喃自语:“每天都在忙,可我到底在往哪走?”那一刻,他突然想起稻盛和夫说过的话:真正塑造人格的,不是天资,也不是学历,而是你在工作中遭遇过多少挫折与苦难。为什么很多人工作五年,依旧觉得自己原地打转?因为他们把工作当作谋生的手段,却没有意识到,这其实是最好的修行...

如何每天专注10小时,依然精力充沛?

清晨的咖啡馆里,靠窗的位置坐着一个男生,桌上摊开厚厚的书,屏幕里亮着一串复杂的公式。他的手指还在快速敲打键盘,可眼神已经飘到了窗外。他的嘴角抽动,仿佛在和自己较劲:为什么才过去一小时,就已经撑不住了?这一幕,似曾相识。无论是准备考试的学生,还是追赶进度的上班族,都曾幻想自己能每天沉下心来专注十个小时,可真正尝试过的人,大多数都半途而废。问题并不在于时间,而在...

1468天后,林生斌人设崩塌:不要考验人性,人性经不起考验

深夜刷手机的时候,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时刻:一条新闻突然跳出来,让人心里发凉。1468天,四年时间,不长也不短,足够抚平一些记忆,也足够揭开另一层真相。林生斌人设的崩塌,带来的不仅是惊讶和失望,更是一次对人性的提醒——不要考验人性,人性经不起考验。故事要从那场火灾说起。2017年夏天,杭州蓝色钱江小区大火,带走了妻子和三个孩子。全网为他悲痛,全网替他愤怒。那一...

什么样的领导,值得你一生追随?

深夜的办公室,灯只剩下一盏。文件散落一桌,电脑屏幕还停在未写完的报告上。年轻的员工低声嘟囔:“我拼命干是为了谁?那个上司,真的值得我跟吗?”一句话里,带着疑问,也带着倦意。其实,这不仅是他一个人的困惑。古今中外,多少人都曾在心里默默追问:什么样的领导,才值得我一生追随?答案,并非光鲜口号能概括。它往往在细节里,在某个决断的瞬间,在某次沉默的背后。动机、价值观...

66条成年人生活真相

夜半醒来,手机屏幕突然亮起,是群里朋友发来的一句话:“成年人的真相,是把苦笑藏在心里,把假笑挂在脸上。”他看着,没回。窗外传来一阵汽车喇叭声,刺耳又短促,像是在提醒——你已经不再是可以随便挥霍时间的少年。成年人的生活,总像一面镜子,照出的是各种矛盾和不堪。穷人花钱时要反复掂量,甚至为了面子还要硬撑;有钱人反而会算得极精,把每一笔支出压缩到最合理。看似潇洒的慷...

“为什么我活得这么累?”:真正厉害的人,都是“反内耗”体质

深夜的房间,安静到能听见秒针的走动。屏幕上还停着未完成的PPT,桌角的咖啡已经凉透。一个年轻人双手捂住脸,喃喃一句:“为什么我活得这么累?”这句话,很多人都说过。可真正让人心慌的是,日子并没有比别人更艰难,却偏偏感到透不过气。累,不一定是工作太多,也不一定是生活太苦。更多时候,是心里的拉扯消耗掉了力气。心理学上有个词,叫精神内耗。你有100%的能量,却有80...

避免愚蠢的5种方法

深夜的山路上,一辆老旧的公交车晃晃悠悠,车里的人大多低着头,有的打盹,有的盯着手机屏幕发呆。突然,司机猛踩刹车,一声刺耳的摩擦声让所有人抬起头。有人抱怨:“怎么开车的?”司机回头,神情疲惫地说:“我差点没看清前面的弯。”那一刻,车厢里的沉默,比刹车声更刺耳。因为大家心里都清楚,差一点,就可能是无法挽回的事故。生活中的愚蠢,其实和这一下刹车很像,大多数时候不显...

冯唐:挣多少钱算够?

夜很静,像是有人在提醒:再算一次账吧,你到底挣了多少钱?到底够不够?这个问题在饭桌上、在办公室茶水间、在地铁里,总有人提,总有人答不出来。钱像空气,缺了要命,多了却又不知该如何呼吸。于是,“挣多少钱算够”成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焦虑。想起多年前的一个夜班,同事阿斌刚发了奖金,笑得合不拢嘴。他说:“要是账户上能有一百万,我就辞职,去云南开个小旅馆。”可三年过去,他的...

李善友2021重磅分享:张一鸣为什么总有远超他人的认知?

夜风吹过时,乡镇的集市逐渐散去,灯光一盏一盏熄灭。一个做小生意的年轻人收拾摊子,叹气说:“为什么我努力想突破,可始终走不出这条街呢?”这句话,听上去像日常牢骚,其实却折射了一个更大的困境。很多人以为困住自己的,是资源,是运气,是资本,然而真正的瓶颈,往往藏在看不见的地方——认知。张一鸣的故事,就是这个逻辑的最好注脚。回到2016年,那一年,字节跳动同时上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