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取悦自己,不如悦纳自己。
2025-08-07

在某些沉默的黄昏里,我常望着一树晚霞,想起自己年轻时那么努力地“取悦自己”。那时候,我以为多买几件衣服、多吃几顿好饭、多拍几张好看的照片,就能抵御内心的荒芜和不安。我告诉自己:“我要对自己好一点。”于是就开始消费、开始追求、开始安排一个又一个计划,只为让自己看起来“不再难过”,或“活得丰盛”。可心底的空,总是在夜深人静时浮现,就像你撑起一个华丽的帐篷,却始终无法在其中安然入睡。直到后来我才慢慢明白,那种所谓的“取悦”,更像是逃避,更像是用表面的繁华来遮掩内心的不接纳。真正的平和,不是靠哄自己开心,而是靠回头拥抱那个不那么完美的自己。

“悦纳自己”这四个字,听上去柔软得像风,却有着穿透岩石的力量。它不是喊一声“我很好”就算数的,它要求你敢于凝视自己的缺口,敢于承认自己的软弱、欲望、迟疑和混乱。悦纳,是一种深刻的诚实,一种你终于不再躲避的坦然。当你不再要求自己时刻优秀,不再强迫自己符合别人的期待,不再试图用成功来证明价值,你开始在那个“就这样吧”的自己身上,看见人性真正的温度。你开始说:“我不是最聪明的,但我愿意努力。”你开始接受:“我确实会懒,会怕,会自我怀疑,但我也愿意一步一步改。”你开始放下那种要“配得上”的焦虑,而是对自己说:“我本就值得被善待。”

很多人之所以活得疲惫,是因为他们把人生当成一场不断“升级”的过程,总想着成为一个“更好的我”。可“更好”本身就是个陷阱——它永远没有终点,也永远在强化你“不够好”的前提。你越追求更好,越否定现在的自己。于是你永远在跑,跑得满身尘土,却不敢停下来看自己一眼。悦纳却不同,它不是放弃成长,而是在成长之前先允许你“此刻就这样”。它是一种“带着慈悲看自己的能力”,你越能接受现在的你,越有力量去改变未来的你。

有一次在禅修小组中,一位修行初学者落泪地说:“我不喜欢我现在的样子,一想到就想逃。”老师并没有立刻给她安慰或建议,而是静静看着她说:“那你看着她多久了?”她愣住了,然后低头沉默很久,说:“从来没有认真看过。”这正是多数人的状态。我们不满意自己,于是一味回避、批评、讨厌,却从来没真正停下来,正视自己、靠近自己、原谅自己。我们没有给予自己一个被温柔观看的机会,就像从没认真注视过镜中的眼睛。我们总以为自我批评是一种进步的态度,殊不知,那往往只是又一层伤害。

悦纳自己,不是一种口号,而是一个过程。它不是一夜之间就能完成的,它可能从允许自己“今天什么都没完成”开始;也可能从面对自己的嫉妒、不安、失败开始。你会在每一次自我接纳中,看见那个最真实的人——不是朋友圈里的那个你,不是简历上的那个你,也不是父母、老师、同事期待的那个你,而是那个深夜独自醒来、迷茫却倔强地活着的你。你会渐渐懂得:这个不完美的“我”,才是最值得爱的“我”。

而当你能悦纳自己,你也开始学会悦纳他人。你不再苛责他人的不理解、不成熟,不再急着修正谁的错误、不再频繁卷入争执。因为你知道,别人的不完美,也正是他们和自己纠缠不清的挣扎。你放下评判,是因为你不再用“完美”要求世界,而是用“理解”拥抱它。这时候,你的慈悲才是真的慈悲,你的温柔才不是装出来的。

修行人说,观心之法,在于接纳。不抗拒,不压抑,不逃避。当你可以在心中住下完整的自己,无论他今天犯错还是做对,无论他此刻快乐还是痛苦,你都能给他一个位置,一个光亮,一个安静的拥抱,那你就已经走上真正的道了。你不用再做那么多努力去“取悦”自己,不用再用各种方法让自己“看起来很好”,因为你已经安心地,住在了自己身体和灵魂的房子里。

取悦,是外在的;悦纳,是内在的。前者依赖条件,后者来自安稳。前者可能短暂欢愉,后者能长久平静。愿你从今天开始,不再辛苦讨好自己,而是静下来,抱住那个不完美却真实的你。他值得你的善意,也值得你的信任。

合十
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单:《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克里斯汀·内夫(Kristin Neff)
这是一本关于“自我慈悲”的研究与实践之书,作者用心理学与亲身体验的深度结合,教你如何停止自责、放下内心批判,建立一种稳定而健康的自我关系。

推荐音频:B站《蔡康永的情绪课》系列
此系列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如何看待情绪、如何调节自我、如何以“温柔”的方式面对内在混乱,是现代人通向悦纳、自洽的重要入门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