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峰又冲上热搜:“文科生都是服务业,舔,档次低!”冒着被喷的风险,科学聊聊张雪峰
2025-08-07
——若你静坐片刻,将这一切事言、人言、众生之言,统统放下,你会听见,风并没有说“你低档”啊,云也从未评论“你在舔”。那到底是谁,在说这些话呢?
**
人间种种热闹,归根结底,都是在问一个问题:“我是谁?”
张雪峰火了,带着他的锐气、嘴快、直白,火得沸腾。他谈志愿填报,讲行业趋势,劝人选理科,少走弯路。这本是一种“术”的表达,却忽然间,成了“道”的误导。
他说:“文科生都是服务业,是舔,档次低。”
很多人气愤,也有很多人鼓掌,甚至有人将他捧成“替穷人说话的神”。
但你慢慢看,你会发现,他说的不是教育,不是专业,也不是人生成长的路径,他说的是一个“幻象”。
**
什么是“幻象”?就是我们用一个词,把一整类人画个圈,然后贴上标签,再加点情绪、调味料——它像真相,但不是;它像金句,其实是偏见。
“服务业=舔”,就是幻象。
我见过的真正服务业从业者,比如一位三十年如一日的精神科医生,他一边写病例,一边倾听患者述说自杀的念头;他在桌下轻轻握住一个快要崩溃的手,说:“没事的,我在这。”
这也叫“舔”吗?还是叫“敬重生命”?你说说看。
我认识一个女主播,每天直播十个小时,解答职场、情感、学习的疑惑。她嘴上笑着,心里却常常崩溃,熬夜掉发,声音哑得发不出音。她舔谁了?她只是在尽力讨生活罢了。
你说律师是销售,要“高级舔”,可真正的律师,他是跟法律对话的,是跟人命搏斗的。赢一场官司,可能是一家人的希望。不舔,是真诚;肯弯腰,是尊重;肯低头,是因为人世沉重。你一口一个“舔”,是轻浮了他人沉甸甸的命运。
**
张雪峰不是错了,是他说得太快,快到没来得及给语言腾个空间。你细细咀嚼,他说“舔”时的语境,是贬义,是劝一个数学成绩好的孩子不要去文科,因为那样“低档”。
但你知道什么是“档次”吗?
是穿西装打领带进办公室才叫高档?是写代码、搞算法、去大厂才叫体面?那谁来扫地?谁来端茶?谁来帮你处理合约里的歧义?谁来在你绝望时写诗、拍电影、为你留住人类的情感温度?
如果“档次”只是由收入、抖音标签、甲乙方关系定义的,那这个世界,未免也太单薄了吧。
真正的“高档”,从来不是职业决定的,是人心。
你愿不愿意善待他人,你是否具备专业的态度,你是否尊重自己手中那点微弱但诚恳的工作权利。哪怕你只是一名便利店收银员,只要你愿意笑着对人说一声“您好”,你就不低档。
**
我也理解张雪峰的用意。他想劝一个孩子,从现实角度考虑就业,不要为了“名校光环”放弃未来的竞争力。他没错。
但方法上,他用了“羞辱”的策略。
他说,“你读文科,就一辈子都要舔。”
这是一种激将,也是一种规训。
像极了那些家长小时候对你说的话:“你再考不上,就得去捡垃圾去了!”
“你不好好读书,就一辈子没人要你!”
“你不学理科,就只能当服务员端茶倒水!”
你听过这些话吧?你心里难过过吧?
那你为啥又拍手叫好?
语言,是一面镜子,也是一把刀。
我们不能用刀去劈断人的志向和选择,不能用它去羞辱一个本就已经足够努力的群体。服务业没有错,舔也不是原罪,真正该反思的,是我们为什么把“服务”这两个字,讲成了“耻辱”。
是我们忘了“人”这个字,先是“竖”着的,后来才“横”着活。做人立得住,才谈得上职业的方向。
**
我们看待张雪峰,不是为了批评一个人,而是为了通过他,照见我们的偏见。
你有没有发现,这几年,我们越来越急躁、越来越功利了。
我们不再谈“热爱”,谈“回报”;
不再谈“理想”,谈“投入产出比”;
不再说“文艺青年”,而说“脱不下幻想的穷人”。
这不是时代错了,是我们把时代看窄了。
张雪峰不是“舔”的倡导者,他只是大声说出了许多人心中“敢想但不敢说”的偏见。他讲的是一个“结果导向”的世界,问题不在于他说了“舔”,问题是我们竟然觉得他说得对。
你不觉得可怕吗?
我们已经习惯了被“指条明路”,只问“选哪个专业挣钱多”,不问“哪条路更像我自己”。
你有没有问过自己:我到底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不是职业名片,不是岗位KPI,而是“我自己”。
**
所有的职业,都值得被尊重;所有的专业,都有它存在的意义。
不是每个人都适合理科,也不是每个人都适合文科。
不是每个人都该当律师,也不是每个人都该进大厂。
世界是多元的,人也应该是多元的。
教育不是选拔,而是唤醒。不是告诉孩子哪条路不“舔”,而是告诉他:你得知道自己在干嘛,你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而不是一味迎合趋势、恐惧未来。
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你要过怎样的生活,这才是终极的问题。
回答这个问题,才是教育的真正“道”。
**
回到张雪峰。
他不是神,也不是恶。他是一个在流量洪流中摸索生存法则的人。他需要卖课,需要刷存在感,需要在复杂的舆论环境中抢到那个“爆点”。
他成功了。他表达了。但我们,也该有能力去识别、去讨论、去反思。
不是为了攻击谁,而是为了让真相不那么模糊,让“选择”这件事,不再被“舔不舔”“高不高档”这几个词所绑架。
我们可以认同张雪峰在某些方面的专业与敏锐,也完全可以指出他的表达方式不妥,逻辑有偏,情绪化严重。这两者,并不冲突。
就像一棵树,它可以长歪一点,也可以长高一点,我们要做的不是砍掉它,而是帮它扶一扶,修一修,让它继续向上。
**
你知道吗?
真正的成长,不是找一个对的人信一辈子的话,而是不断在聆听中,找到自己的方向。
我们终其一生,其实都在回答一个问题:
“你,是谁?”
别急着回答。慢慢来。你不是文科生,也不是理科生,你不是服务业,也不是技术岗,你不是高不高档的标签。你只是你——一个活生生的、独一无二的、有能力做选择、承担结果的你。
所以你要看清幻象,看穿话术,回到心里,问一问:“我的路,该往哪儿走?”
若心中清明,脚下自有方向。
若方向笃定,无需在意他人说你是“舔”,还是“档次低”。
因为你知道,你不为他而活。
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