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空心病”提出者徐凯文:父母、学校和全社会,都在努力让孩子经受折磨
2025-08-06

“你有没有过那种感觉?”

明明阳光正好,天蓝得像童年某段画面,可你却突然被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空虚绊住脚,像是被人从身体里抽走了灵魂,整个人轻飘飘地在世界上晃荡,没滋味,也没盼头。

你不是不努力,你也不是不懂事,只是你突然想不明白,努力是为了什么?懂事又能换来什么?

这不是矫情,也不是脆弱,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沉默、最疼痛的一种集体症状——空心。

徐凯文把它叫做“空心病”。

我记得第一次听这个词的时候,是在深夜的出租屋,我坐在床头看他的演讲。他说:“北大有四成的新生认为活着没有意义。”

我一下就哽住了。

不是因为震惊,而是因为“我懂”。

懂那种从小一路“好学生”走到今天的孩子,有多乖,多听话,多努力,也有多空。

空到成绩再高也填不满内心的黑洞,空到做完一件事的那一秒就怀疑:这有什么意义?

然后把怀疑压下去,告诉自己别矫情,再干一件新的事,继续证明自己不是个“失败品”。

我们不是没在拼命活着,而是活着这件事,本身就开始不那么有劲了。

而更难的是,你无法把这种“空”说出口。

因为你一张口,就有人说你“脆弱”,说你“不知好歹”,说你“我们那时候更苦”。

可你就是解释不了,那个苦和这个空,不是一个东西。

他们吃不饱饭,我们吃不下饭。

他们想逃离贫穷,我们想逃离内卷。

他们没得选,我们太多选,选到麻了,选到不想选了。

你问我们这些孩子怎么了,为什么一点小事就崩溃,为什么动不动就“躺平”,为什么一个劲儿刷短视频,一个劲儿打游戏——

是因为“世界太吵,而心太空”。

徐凯文说得很明白,空心病,其实是这个时代的病。

它不是简单的抑郁,不是看得见的伤疤,而是像风一样,穿过每一个看起来正常的年轻人,把他们吹成一具具“会动的壳”。

他们考试第一,成绩拔尖,看起来什么都有,却连早上起床的理由都找不到。

他们在你面前笑嘻嘻地说“没事”,晚上一个人在厕所把头埋进毛巾里哭到窒息。

最讽刺的就是:这些“最成功”的孩子,反而成了“最危险”的一群人。

他们太懂得取悦世界,却忘了怎么取悦自己。

因为从小到大,他们只被教导“你要优秀”,却没人告诉他们“你也可以迷茫”“你也可以不完美”“你也可以慢慢来”。

我们这个社会,有一套特别整齐的话术:孩子要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但我们没告诉孩子,如果吃了苦,还是在人下,怎么办?

我们一边用高强度的考试把他们从小磨成钢筋水泥,一边又希望他们能有感情、有创意、有温度。

这不是矛盾,这是吊诡。

就像让你穿西装跳街舞,穿雨衣进烤箱,全身上下都不对劲。

空心病就是这样来的。

不是今天一个人心情不好,不是明天谁成绩下滑了,而是整个社会,从家庭到学校,从体制到观念,都在默契地——压垮孩子的精神。

他们不是不努力,而是这份努力里,没了爱。

没了目标,也没了意义。

你问为什么现在的学生越来越多“厌学”“社恐”“厌世”,甚至“自残自杀”?

你以为是因为他们不坚强,其实是因为他们“太听话”。

听话到,压抑自己所有的感受去迎合外界的期待。

听话到,即使崩溃了也不敢出声,怕“给父母添麻烦”。

听话到,明明快撑不下去了,还在反复责怪自己“不够好”。

你不觉得吗,这简直是一种“悲剧性成功”。

成功地让孩子变得无比标准,却也成功地把他们活成了一种悲哀。

有个女孩跟我说,她曾经以为只要考上好大学,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但上了之后她发现,那只是一段更难的马拉松。

她说她从小到大都在跑,从不敢停,一停就觉得空。

跑到后来,她累了,她想休息一下。

她和父母说:“我真的不想上学了。”

父母说:“你疯了吗?你都考到这了,现在说不想?”

于是她不说了,继续跑。

可她忘了问自己:我,到底在跑向哪?

这是空心病最可怕的地方:你明知道无意义,却又不知道该干嘛,就只能继续做没意义的事。

于是你跑,跑,跑,直到有一天,彻底空了。

这不是个体的问题,这是集体的哀悼。

一个失去了“方向感”的时代,怎么可能养出有“精神重心”的孩子?

徐凯文说,空心病的孩子,看起来活得都挺正常,笑也笑,吃也吃,就是不想活了。

你是不是一下想起了谁?

也许是你,也许是你朋友,也许是你孩子,也许是那个在课堂上眼神空洞的同桌,也许是那个刷朋友圈总说“我太累了”的发言人。

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是空心病的“潜在携带者”。

所以,才更需要重新去回答一个问题:我们到底为什么活着?

答案不是“为了考上好大学”,也不是“为了挣很多钱”。

那只是“过程的手段”,不是“内心的归属”。

真正让一个人活下去的,是“意义感”。

那种你做一件事,发自内心觉得:“我值得”“我喜欢”“我愿意”的意义感。

所以徐凯文才说,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方式,看似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睡够、动够、玩够。

可惜的是,我们大多数孩子,这三个都不够。

有多少孩子,小学就开始熬夜;中学就没了周末;高中像部机器,大学像个空壳。

他们缺的,不是心理课,也不是正能量视频,而是“正常的生活”。

是阳光、是田野、是游戏、是笑,是那种能让人重新跟这个世界“连接”上的体验。

当孩子失去了跟世界的连接,就会把自己变成一个“只有输入没有感受”的学习工具。

他们不再觉得世界有趣,只觉得世界很累。

这个时候,再好的道理,再高的分数,再大的成就,也填不满那颗被掏空的心。

徐凯文也说,解决的关键,还在父母自己。

一个情绪失控、焦虑透顶的父母,是不可能养出“精神健康”的孩子的。

不是你多上几节课,多给孩子报几个班就能搞定的。

你要先把自己放平。

放下那个非要孩子“考第一”的执念,放下那个“你不好我就失败了”的羞耻。

你自己都不相信幸福,孩子怎么敢去幸福?

别老盯着孩子做错了什么,多看看他们做对了什么。

别总想着“为孩子好”,多听听“孩子在想啥”。

别什么都往“成绩”靠,多问一句:“你快不快乐?”

他们真的不是坏孩子,只是太久没人问过他们“你还好吗?”

这个世界有太多评价标准,却缺一个“理解系统”。

而我们每个成年人,不就是这个系统的维护者吗?

你的一句话,能救人,也能毁人。

一句“你就知道玩”,就可能堵上孩子最后一丝喘息空间;

一句“没关系,慢慢来”,就可能把孩子从深渊里拉回来。

徐凯文说,亲子关系,是最该被珍惜的情感连接。

它不是用来“塑造未来之星”的工厂,而是用来“温暖彼此”的避风港。

别等孩子死命长大了,你才发现自己错过了他真正需要你的那段时光。

到时候,追悔莫及。

人生的意义,从来不是“成功了就万事大吉”。

而是在长长的日子里,有人懂你,有人爱你,有人牵着你的手,说:“有我在,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哪怕只是今天多睡了一个小时,哪怕只是晚饭一起在路边小摊吃碗热腾腾的面,那都是生活给你的小惊喜。

它们会一点点填满你心里的空。

最后想说,不要怕“空”,空才能装东西。

怕的是空了之后,没人教你怎么装回来。

那就从今天起,从一句真诚的关心开始,慢慢地,往回装点东西吧。

阳光、音乐、足球、小说、朋友、拥抱、对话、睡眠、海风……慢慢来,不急。

你没问题,你只是太累了。

别急着长大,别急着完美,别怕慢下来。

只要你还在努力装回一些东西,就不是空的。

如夜話,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