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罗振宇,真的可惜了
2025-08-06

“罗振宇,真的可惜了。”

这句话我是慢慢地说出口的。像凌晨三点你在楼下便利店买了一瓶啤酒,坐在街角台阶上,看着头顶昏黄的路灯,突然冒出来的念头,不急不躁,却沉甸甸。

我没想过有一天,我会对一个成功到这个程度的人,用上“可惜”两个字。但现在想想,这两个字,不是因为他失败了,而是他成功得太彻底,反而丢了一些本来最打动人的东西。

你还记得最早听《罗辑思维》的那个深夜吗?是他一个人坐在镜头前,手上抱着书,嘴里讲着高晓松没讲过的段子,既有学识又接地气,像个阅历很厚的朋友,慢慢和你聊着世界的运转和人心的微妙。

那时候他还不叫“知识服务提供商”,他是“罗胖”。有点油,但不讨厌;有点贪心,但坦荡。他的脸庞不是为了割韭菜,而是想告诉你:我熬过来了,你也可以。

后来呢?

他真的熬成了“人上人”。

西装革履,舞台灯打得像演唱会;一场演讲讲四个多小时,PPT翻得比央视还快。嘴上说“陪你跨年”,手里却掂量着多少个席位能卖到4万,多少个金句能上热搜。

你不能说他不努力。甚至,他可能比99%的人都努力。他那种“拼命三郎”式的高效自律,是打工人看了都想劝退的那种程度。

但正因为此,人们才更容易在他身上投射情绪。

因为他曾是我们仰望的那种“读书人”。

不是旧社会的清高先生,而是新时代的桥梁——他从书中来,却不装;他懂复杂,却说得通俗;他比我们早一步看见世界,但愿意回头等我们。

而现在呢?

他跑远了,而且,还回头笑我们“你们的命就是996,别争了”。

那一刻,我是真的失望了。

不是因为他说了“错话”,而是他终于不再遮掩了:我站在岸上,看你们挣扎;我能讲出最温情的句子,却也能毫不眨眼地把焦虑打包卖给你。

有人说他变了,有人说他本来就是这样,只是你当初没看清。

我倒觉得,都不是。

他没变,只是那个选择的岔路口来了,而他选了“商人”的那一边。

小时候我们读过《卖油翁》,记得吗?老人说“我无他,惟手熟尔。”那是技艺的自信,不是赚钱的狂欢。

而罗振宇,他的油,确实倒得够准。精准得让你连被烫到都不知道,还以为是自己的错。

他不是骗子。他只是太擅长讲故事了。连“卖你希望”这件事,都能讲成一场宏大的叙事。

这才是真正的高段位。

他把“读书有用”讲得比你爸妈更动听,把“努力会有回报”包装得比你领导更体贴,把“你要成为更好的人”说得像人生金句——可到了最后,他收起PPT,戴上耳麦,开始推销下一期课程时,你会恍然惊觉:

怎么你还没变好,他就先赚翻了?

当然,我们不能说赚钱有错。就像不能责怪一个撑伞的人没有分你一点干衣服。这个世界本就不公平,只是罗振宇曾让人误以为,他可能会是那个少数“不是为了利”的人。

你仔细想想,为什么公众会对他有这样的期待?

因为他不是从资本出生的,他是从书桌走出来的。

他曾那么认真地背书,抄书,考研,写论文,做节目。他小时候也拖着行李在凌晨四点的北京,冻得脸发青却舍不得打车。他也做过月薪600的老师,也被蟑螂吓醒,也羡慕过挂着相机走南闯北的记者。

他懂苦,他吃过。

可他富了以后,不是去为苦的人搭梯子,而是开始卖梯子。

而且,那些梯子,只有表面镀了金。你花了199,爬上去,还是看不见“诗和远方”,只能看到更高处的付费链接。

是不是很像保健品?

这也难怪有人把他的内容叫“心灵按摩”。他懂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可最擅长的,还是人性营销

你懂“装”,他就给你谈资;你懂“焦虑”,他就给你慰藉。

哪怕讲得再温柔,逻辑再丝滑,终究是生意。

那天看完他和许知远的《十三邀》,我脑子里反复回荡一句话:“浪潮来了,先拯救自己。”

这话没错。真的没错。

你不先活下去,谁来救别人?

可问题在于,罗振宇不只拯救了自己,他还搭了船,招了票,标好了价格,说:“要搭船的来,别问我通往哪。”

你上船了,以为是知识的渡口,结果发现,是焦虑的套娃。

不夸张地说,他懂得太多人的痛点了,反而显得不那么真诚。

比如他说:“我不是知识付费,我是知识服务。”

听上去温暖,实则冷静得像算法。

或者他说:“我当然要把她的未来一把透支。”说的是papi酱,笑着说的。轻松、幽默、洞察力强……但冷。

就像你拿着满满一碗热粥走在风雪里,看到一个衣着整洁的人站在热气腾腾的火锅店里说:“哎呀,你多坚持坚持,风雨之后就见彩虹啦。”

你信吗?

可能会。但你再也不会感动了。

罗振宇最大的“可惜”,不是他变了,是他已经不需要你信他了。他的商业模式已经稳了,他的闭环已经建好了。他只要继续说话,就有人买单。

你可进可退,他永远居高临下地说:“我懂你。”

你哭他不安慰,但他能精准复述你哭的原因。

这就是当下最擅长生存的那类人:懂人性,但不共情;爱表达,但不靠近;你可以有情绪,但请先扫码付费。

你看,连“情怀”这个词,他都能剖析为“低效率的表达”。

可你别误会,这篇文章不是在批评罗振宇。

我只是在怀念——那个凌晨四点走进北京的青年;那个背着于丹上央视的实诚人;那个做《对话》时为了镜头逻辑能一整晚通宵的编辑;那个录音磕了一下就全盘重来,熬得满头大汗还不肯休息的创作者。

我怀念那个说话有锋芒,但不是全是套路的“读书人”。

你说他现在成功了吗?

当然。他太成功了。

可成功这东西啊,有时候不是目的,而是一种代价。

你太早完成了自我体系的闭合,就会失去一种东西——你和世界之间的温度感。

所以说啊,罗振宇,真的可惜了。

不是因为你错了,而是你可以更好。

如夜話,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