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失业的年轻人,已经提前回家过年
2025-08-05

没有谁真正“失业”,只是回到了自己的生活中。

今年的冬天来得比往年早一些,街头的寒风夹杂着降温预警,也吹动着一些年轻人提早收拾行李,坐上返乡的车。他们不是因为节日临近才回家,而是因为“工作没了,留下也没什么事做”。在社交平台上,他们自嘲是“最早回家的过年先锋队”,说着轻松,却掩不住话语间隐隐的落寞和松一口气后的空虚。曾几何时,他们也是满怀理想的漂泊者,也是城市夜晚格子间里加班的那盏灯。而如今,在被生活反复按下暂停键之后,他们选择回家,回到烟火和鸡毛混杂的老地方,回到那个不需要“考核”也能存在的地方。

失业不是身份的剥夺,而是社会节奏之外的慢镜头。29岁的安然回到了江苏启东的老家,带着“失业+单身+大龄”的叠加滤镜,像是犯了错的孩子一样缩在阳光不刺眼的院子角落。她起初羞于启齿,但村里亲戚的关注点却并不在她有没有工作,而是有没有对象。“怎么还不结婚”像是一场永恒的催促,她一边辩解,一边竟也逐渐放松下来。这些长辈们的生活节奏缓慢却坚定,他们不靠高薪养活生活,也不靠名片维系价值,割完稻子打几圈麻将,跳跳广场舞就觉得满足。和他们待久了,安然忽然明白,原来世界上真的有人过着不靠打卡、不靠绩效、不靠涨薪的日子,而且活得还不错。

原本那口“失业”的苦水,竟慢慢化成了一杯温吞的白开水。她开始理解自己为何焦虑,不是因为没了收入,而是因为一直将“职业”当作“价值”的全部。而当她把注意力从高压的城市转向了脚下的土地,看到了肯德基开进了县城,看到了厂房里招人也提到了“电商”,她才意识到,自己其实还有选择,甚至并不差。这份不被定义的松弛感,让她决定,哪怕只是摇奶茶,也要在过完年后先把生活稳下来。她还报了投资顾问的课程,准备开个小店——她说,“工作总会失去,但本事不能没有”。

有些人的返乡,是出于无奈;但有些人的返乡,是一种“重启”。在重庆奉节的乔小妹,早在11月中旬就辞了职,回到老家帮父母卖橙子。那个山高路陡的村子,信号时好时坏,公交车一天就几趟,她就靠着短视频和朋友圈开始做起“微商”。她没觉得这有什么丢人,虽然邻居私下议论她是“回来卖广告的”,但她心知肚明,在家种果、卖果,本就是踏实本分的活计。只是这个冬天的行情不好,橙子卖不动,她索性陪父母熏腊肉、打牌、种菜。她说,以前是爸妈盼她回来,现在是她盼哥哥嫂嫂回来,“能把饭菜端上桌招待他们,感觉自己像家的一份子了”。

有时候,人并不是非得站在最热闹的地方,才算过得好。坐在村头看狗打架、跟亲戚一起熏腊肉、去自家果园看橙子被霜打出一层甜味……这些细碎而具体的生活,才是“稳定”最实在的模样。在高压职场里追KPI时,她曾经因为业绩不好被百人大会点名羞辱,如今就算橙子没卖动,也没有人会骂她——“在家里,就算你做不好,没人怪你;你做得好,那就是锦上添花。”

但不是每个人回家,都能迅速疗愈。有些创伤,需要时间慢慢缝合。奉小宁回家的时间更长,从杭州漂回沈阳已经一年半。他曾是典型的“野心家”:从北漂进入大厂,再到南漂创业,拼尽全力想买下属于自己的城市一角。为了赶上房价的脚步,他夜以继日地干活,甚至放弃了大厂给的稳定offer,转而找一份轻松些的工作去做副业。可现实却一次次打脸,副业做不好、正职丢了,连年夜饭都是在麦当劳独自解决。电话里,他骗爸妈说“吃得不错”,心里却只剩下一句“撑不下去了”。

他的崩溃,并不体面。但当他听到母亲发来的一句语音:“人生就这么几十年,好好活着”,他突然明白,自己那么拼命,其实不过是为了回应家人的期待。而原来家人真正要的,不是他的“成就”,而是他的“陪伴”。他回到家,开始每天做饭、摘菜、帮父母修灯,甚至接过了那些他们曾经不让他做的家务。父母怕他难为情,把给他的钱转得像是“买菜费”;而他则在做饭、扫地和熬汤里,慢慢找回生活的节奏。他说,“我以前拼命工作,是为了给他们一个家。可回头想,他们才是那个家。”

300块零花钱,是父母的方式;在家做饭,是他的小小回馈。这些不起眼的日常,成为了最深的链接。曾经他在杭州深夜走回出租屋,如今他能陪着爸妈熏腊肉,看雪落进窗沿。他不再执着于买房,不再执着于远方。他说,“他们孤独太久了,现在我陪他们,觉得踏实。”

这些提前回家的人,并不是失败者。他们只是在这个经济多变、职场焦灼的时代下,选择了一种稍显缓慢但更真实的活法。他们经历了被拒绝、被误解、被离职的痛感,也学会了接住自己的崩溃。他们没有什么宏大叙事,也不打算把“失业”包装成一段伟大的“Gap Year”,只是诚实地告诉自己:“我累了,我需要回家”。

回家的意义,从来不只是避风港那么简单。它可能是重新审视自己的镜子,是重启计划的缓冲地,是看清价值的透视镜。在城市里,你是“岗位编号”,是“绩效指标”;而在家里,你就是“孩子”,是“某某的儿子、女儿”。这不是倒退,而是人生本就该有的双重身份。在某个节点,我们都需要跳出那套“学历-工作-买房-结婚”的流水线,去喘口气,去告诉自己:“我活着,不是为了完成模板,而是为了找到自己的步调。”

过年前回家,看似是一种提前“退场”,其实恰恰是一种内在的重组。这些年轻人没有放弃,他们只是给了自己一次暂停键。在社会节奏愈发加速的今天,敢于按下暂停键,反而是一种新的勇气。他们在院子里晒太阳、在山头摘橙子、在厨房里炖腊肉、在群聊里自嘲“全职儿子”……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都是他们悄悄修复自己的方式。

或许,不是我们活得不够努力,而是这世道太容易把人推得太快。我们都需要慢下来,哪怕是一场失业,也能成为找回生活质感的转弯。

因为真正的“回家”,从来不是一场逃避,而是一种开始。

如夜話,至此。